梓岚2018-03-01
1937年11月7日,当时日军还未攻陷上海,日本统帅部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编组成“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任司令官。“华中方面军”的规定作战区域是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南京并不在内。但是淞沪战役结束时,松井从中国军队的溃败情形判断,攻陷南京指日可待。
于是松井石根向刚成立的日本大本营提议,立即攻打南京,获得了大本营批准。24日,日本参谋本部正式撤销有关华中方面军原作战地区的规定。
日军下达命令进攻南京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松井据此立即着手部署兵力,日军分兵三路进逼南京,向南京发动钳形攻势。并且一开始就企图切断中国军队退路,使守卫南京的中国军队处于三面被围、背水一战的困境。
但进攻南京的日军数量并不多,日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会战后大部回国休整,只有三个师团争先恐后地杀向南京。照此推算,从正面进攻南京的日军约有5万人,从南京外围迂回的约有2万多人,共约7万多人。
蒋介石要求中国军队固守南京
中国方面。1937年11月16日,上海沦陷后不久,国民政府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为长期抗战作准备。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淞沪战场中国军队失利后,部队损失严重、将士疲惫不堪。但蒋介石却坚持要他们固守南京。
蒋介石寄往苏联出兵
蒋介石为什么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还不主动放弃呢?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1937年11月,苏联重要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抗战的生死关头,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所以,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
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城防总司令官,担负保卫南京的重任。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共计10万余人。11月29日,蒋介石和众人出城察看地形,蒋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12月4日,蒋介石飞抵南京,召集南京卫戍军师以上将领,发表讲话,叮嘱他们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努力固守南京。唐生智在会上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但会后却对蒋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几乎都是从淞沪战场上败退下来的,不仅减员严重,而且士气也是大问题。有的部队还来不及补充就投入战斗,而补充上的大批新兵又尚未经过训练,几乎没什么战斗力。面对凶猛来犯的日军,中国守军屡战失利。而且南京又无现代化防御设备,在日寇三面包围下难以固守,其势已显而易见。
12月5日,日军已进抵中国卫戍军外围防线附近,南京城郊的守军不断受到攻击。中国卫戍军奋力苦战,却屡战不利,损失惨重,被迫节节后退。
1937年12月8日,日军攻陷淳化镇和镇江炮台后,向南京城进犯。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下达总攻击令,两三百架战斗机飞临中华门上空,90多门火炮日夜轰炸。
9日,松井石根派飞机到南京上空遍撒《劝降书》即最后通牒,企图诱迫中国守军投降。此举遭唐生智拒绝后,10日下午2时,日军地面部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坦克为先导,开始对南京城郭阵地发动攻击。这一天,日军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三峰几处同时发起进攻,来势十分猛烈。守军拼死抵抗,歼灭冲入光华门的一小部敌人。
同日,日军攻占芜湖,将中国军队后路切断。11日,日军继续猛攻雨花台、紫金山,一小部日军闯入中华门城门,被守军歼灭。12日,日寇猛攻雨花台,并占领中国军队主阵地。日寇与守军反复争夺中华门城墙,并登城得逞。
11日蒋开始通过顾祝同下令撤退,唐生智怕担负责任,并没有立刻撤退。蒋只好亲自下令。12日晚,唐生智按照蒋介石关于如果形势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的电令,召集各部队长官开会,下令一部渡江、大部向城郊各处突围。然后,唐生智率长官部少数人员渡江撤走。
命令虽然下了,但撤退安排不周,秩序极为混乱。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事实上只有第66军、第83军等部遵命突围,其余部队一下子拥至下关,争着渡江,损失严重。甚至有的高级将领会后径自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的士兵。十数万大军土崩瓦解,一片混乱。
结果,渡江撤退的部队仅第36师一部及教导总队等少数部队得以如愿。而其余大部守军撤退不及,被困在城内,城破时惨遭屠戮。此时,有一支日本部队占领了浦口。日军开进下关,切断了中国军队的退路,并出动舰艇横扫江面上利用船只、木排渡江的中国军人。在下关,被日军枪炮打死或被敌舰艇撞翻坠入江中溺死的中国军人达三四千名之多。
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的南京保卫战宣告失败。战事虽已结束,但日军带给南京的浩劫却刚刚开始。从日本侵占南京后直到翌年2月上旬,在长达6周的时间内,日军犯下了震惊世界、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罪行。总计30多万中国人被杀害。
相关推荐:南京大屠杀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