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04-10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25年10月10日,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共收藏文物180多万件,其中清宫旧藏文物71多万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上百万件藏品中,故宫的文物专家按文物的种类挑选出“十大镇馆之宝”,以下就分别进行介绍。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作品,绢本设色,纵528.7厘米,横25.2厘米。以长卷的绘画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长达五米多长画卷里,张择端绘画出数量庞大的人物、牛、骡、驴、车、轿、船只、房屋、桥梁等,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000多年来,《清明上河图》声名显赫,广受青睐,摹仿者众多,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7本,但唯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余的均为摹本。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西晋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是西晋陆机的书法作品,牙色麻纸墨迹,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共9行84字,因全文有“恐难平复”的文字而得名。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被誉为“太康之英”,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平复帖》实际上是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一通信札,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笔随势转,平淡简约,风格平淡质朴,散发出古朴、淳厚、深沉、凝重的历史气息,是传世最早的草书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缂丝梅鹊图》,是南宋沈子蕃的缂丝代表作,丝质图轴,纵104厘米,横36厘米。缂丝是传统丝织工艺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制作耗费的时间极长,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除了需要纯熟的工艺技法以外,还需具备相当程度的书画艺术修养,所以人们以“一寸缂丝一寸金”来表明缂丝作品的珍贵程度。
《梅鹊图》以十五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进行缂织,娴熟地运用多种缂丝技法。所用的丝线经密度为每厘米20根,纬密度为每厘米44-46根,精工细密,很好地体现了画稿中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沈子蕃是南宋的缂丝大师,作品以书画为粉本,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传世作品除了这幅《梅鹊图》外,还有原陈设于清代宫廷养心殿的《缂丝花鸟图》。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宋代青玉云龙纹炉
宋代青玉云龙纹炉,青玉质地,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阴刻乾隆的御制七言诗一首。宋代社会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古物文玩收藏成为时尚,对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在玉器制作中出现了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玉器,即仿古玉器。这件青玉云龙纹炉就是以青铜簋作为制作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略加变化。这件器物原为清宫旧藏,所以刻有乾隆御制诗一首,全文为“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铜胎,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造型呈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釉质莹润,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其中的铜胆、象耳和圈足为后配。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旧藏器中的珐琅珍品,以前曾被认为是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
后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研究发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的许多掐丝珐琅器并非当时烧造,而是用前代的器物进行改造的。这件器物实际上只有铜胆、象耳和圈足才是明代工匠制作的,明代的工匠凭借着元代珐琅的超高品质赢得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以至于到后来连“金属掐丝珐琅”也被冠以了“景泰蓝”之名。所以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可以说是元代工艺的杰出代表。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清代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代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造型呈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底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通体施红釉,因在高温烧造时釉面垂直流下,而使得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底部施白釉并镌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1775年)仲春月御题。”郎窑红是由康熙时期的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时所烧造出来的釉色,故得名。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郎窑红的烧造过程中对烧造的气氛、温度等要求很高,所以民间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商代早期酗亚方尊
商代早期酗亚方尊,高45.5厘米,宽38厘米,重21.5公斤。造型呈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有象首,在象首间夹饰兽头,在颈部、腹部、足部均饰八条棱脊。主题纹饰是兽面纹和夔纹,底纹是雷纹。在口沿铸有铭文,共2行9字,分别是“亚(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意思是“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尊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传世的方尊较为少见。
20世纪70年代在山东省青州市益都县苏埠屯出土有数件“亚”字铭文的青铜器。从考古发掘的墓葬形制来看,这些墓葬的规模都不小,其中甚至还有一座带有四个墓道的大墓,这说明“亚国”曾经是商代的一个诸侯国。再从这件器物的铭文来看,这件器物是祭祀“亚国”的王后和太子。考虑到以前也曾在苏埠屯出土过带有“亚”字铭文的青铜器,因此有学者推测如今的山东益都苏埠屯很可能就是商代的“亚国”。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清代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清代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高185厘米,面宽102厘米,侧宽70厘米。根据《清档》的记录,此钟从乾隆八年(1743年)接旨着手设计,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完工,前后历时五年多时间。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极为精密。在明代万历以前,明代宫廷一直是以铜壶滴漏法来计时的,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万历皇帝两件西洋自鸣钟,得到万历皇帝的喜爱,从此明清宫廷开始使用自鸣钟来计时,特别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更是一位狂热的自鸣钟收藏爱好者,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制作精密的自鸣钟,这件器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清代乾隆金瓯永固杯
清代乾隆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
用黄金制成,杯体为圆形,外形呈鼎式。口沿刻有回纹,并铸有篆书“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等字样。通体錾刻缠枝花卉纹,并且镶嵌11颗硕大的珍珠、21颗红宝石和蓝宝石、4颗粉色碧玺。杯体两侧有双立夔耳,底足呈三象首。根据《清档》的记录,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诞之际,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和宝石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金瓯永固”杯,灿烂夺目,浑然天成,彰显出皇家尊贵奢华,寓意了天下吉祥太平。
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特御封制作此杯的工匠为“九品工匠”,从此“九品工匠”成为顶级工艺大师的代名词。此杯制成后被历代清朝皇帝视作珍品,每当元旦凌晨清朝皇帝就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在杯内注入屠苏酒(即“岁酒”),点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祥语,后来这种礼仪被视为清朝每年的“开笔仪式”。
北京故宫镇宫之宝:元代“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元代“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口径19.2厘米,高3.3厘米。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这是张成常用的署款方法。张成是元代的雕漆大师,传世作品被视作雕漆作品里的珍品。明代的黄成在《髹饰录》中说“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制作方法是以木灰或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这件器物的剔犀技巧精湛至极,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证。元代是我国漆器制作的辉煌阶段,雕漆工艺人材辈出,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木漆品工艺产生巨大影响,被称赞为“诚无上之作品”。
以上就是北京故宫的镇宫之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