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10-22
白马寺得名的传说之一就是一位印度的国王要毁僧院,可是,一天夜里,他梦见一匹白马绕着僧院内的招提寺塔悲鸣。梦醒后,他相信这是神灵的旨意,于是立刻下令停止毁弃僧院,并把招提寺改名为“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之名即源于此。
《西游记》中则说是,唐僧取经回来后,在洛阳招提寺翻译佛经,白龙马也就留在了招提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白龙马,就把招提寺改为白马寺。那么,白马寺到底是怎么得名的呢?
据历史记载,白马寺这一名字是公元二百多年的晋才出现的。因为东汉和曹魏的文献中没有关于白马寺的记载,只有到了西晋时僧人竺法护的《译经记》中才有确切的记载,此后有关白马寺的传说才大量出现,像南朝的《高僧传》、北魏的《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北齐的《魏书》都有专门记载。历史说明,建寺200年以后才有白马寺之名,即东汉建寺,西晋得名。
传说白马寺之名在东汉就有了,但史料记载却晚了200年,白马寺的得名为何姗姗来迟呢?有人认为,白马寺很可能最初不叫白马寺,而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为适应中国本土的需要而由后人加上去的,这怎么解释呢?
佛教虽然严肃,但却充满着智慧快乐。在中国的寺庙里随处都可见的大肚弥勒就说明佛并不是总是严肃的,他有时也会很富有幽默感,尤其是到了中国以后,就更是如此了。任何一种外来的事物,到了中土,都要适合当地的水土气候,都要寻找可供自己依赖的文化之根。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中的媒介是非常重要的,白马寺的寺名就体现了这个奥秘。白马是否是印度佛教的神物,不得而知。但马在中国人眼中就非常重要了,马为六畜之首,性情温驯,又通人性,并能够负重致远,于是中国人就把它视为自己最好的伙伴。
日久天长,又把它升华为文化精神、信仰的象征。《易经》说卦曰:“乾为马。”也就是说,马是第一卦首。龙是中国最为神异的民族精神象征物,而国人往往龙马并提。古书记载,凡是有八尺以上的马就成为龙了,即马既高大又体长的就可称之为龙,龙、马原来在古人观念中是可以相通的,可见马和龙一样的神异。
外来的文化是白马“驮运”进来的,而马在中国人心中仅仅次于龙的地位,因此龙马背后的文化内涵被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终于找到了结合点,并得到充分利用。
其实,不仅白马寺之名姗姗来迟,就是寺前的白马也是迟来的娇客。白马寺最醒目的,是分立于山门左右的两匹石马。它们头颈低垂,双目下视,开口微喘,就好像是刚从西域驮经而至。这两匹青石马上展示的娴熟而精细的圆雕技术,与汉雕的用简约的线刻和粗朴的圆雕技术结合而生成的雄浑有力的风格相去甚远,与唐代雕刻的磅礴气势也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断言这两匹马不是汉唐旧物。据考证,这两匹马是宋太祖的女儿永庆公主驸马、右卫将军魏咸信墓前的原物,1935年由白马寺住持德浩和尚移到现在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