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化石的认定历程 遗迹化石习性分类有哪些

相形2019-05-21

遗迹化石是如何被认定的?遗迹化石按习性分为哪几类?以下为您介绍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简介

遗迹化石(trace fossil)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留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内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形迹构造形成的化石。

不包括由生物体变成的实体化石,更不包括各种自然应力所形成的无机沉积构造。从沉积学角度来看也可以说遗迹化石是各种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如各种生物扰动、足迹、移迹、潜穴、粪化石等;以及生物侵蚀构造,如钻孔等。

遗迹化石的认定历程_遗迹化石习性分类有哪些_中国历史网


遗迹化石是如何被认定的?

遗迹化石在早期(1824~1881年)曾被当作海洋藻类描述,1960年前已记述258属,但近一半误认为是可疑藻,经过A.纳托尔斯特等人的努力,20世纪20年代以后遗迹化石学有了显著的进展,50年代由S.赛拉赫等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许多重要的著作问世,70年代后召开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遗迹化石习性分类为哪几类?

一、停息迹

动物停止运动,栖息隐藏或伺机捕食,在底层沉积物上形成低浅的凹坑,凹坑反映该动物的腹侧印痕,但在化石状态下却容易保存为上覆岩层的底部凸起内模。

软体动物、海星、蛇尾、蟹、虾、鱼以及三叶虫均可以造成停息迹,现代浅海透光带许多动物隐避在底层或略被砂所掩埋或利用色泽与底层相似而伪装等均可造成停息迹。

遗迹化石的认定历程_遗迹化石习性分类有哪些_中国历史网

有些动物有趋流性,它们的口部或觅食器官向水流排列,所以停息迹可以有一定的排列方向;停息迹大多数为浅海大陆架环境,少数也可以产生在较深水。


二、居住迹

多为底栖半固着的滤食性动物为保护自己能永久栖居而建造,常为垂直或斜穿沉积物的营穴或钻孔,也可以是U形或分枝的潜穴系统,生物居住构造特征一是坚固不易破坏,常具各种粘结构造或衬里。

二是潜穴一定要与海底上的海水沟通,以利于新鲜水流的循环,从而带来食物和新鲜氧气并带走排泄的废物。

钻孔则是在坚硬的岩石、木头、贝壳、卵石上形成的。居住在洞穴内的生物大多具有特殊的滤食性觅食构造,有些居住构造兼营觅食活动。


三、觅食迹

由内生以沉积物为食的动物深入沉积物内部,为找寻食物而形成的觅食潜穴。这些动物经常围绕居住地穿过沉积物形成各种生物扰动构造。

许多蠕虫类是有效的食泥动物,此外软体动物和部分节肢动物均可形成觅食迹。觅食迹可以是垂直或平行层面的潜穴或通道,也可以是从“J”形或“U”形管开始围绕潜穴剥食周围沉积物。

遗迹化石的认定历程_遗迹化石习性分类有哪些_中国历史网

觅食动物可以无选择的大量吞食沉积物,也可以选食较细的颗粒,它们常常把分选的或经过消化的排泄物残余堆在旁边。因此觅食迹的主要特征是在潜穴内部或其通道两旁形成各种回填构造。


四、牧食迹

由动物沿沉积底层表面或其附近,一面爬行一面啮食海底藻类薄膜或沉积物表层的有机物,形成的非常系统的蛇曲形、放射形等高度对称的花纹构造。

大多是由比较活动的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及棘皮动物形成,它们形成的蛇曲形、螺旋形觅食花纹排列越紧密表明它们的觅食效率越高。许多牧迹往往是深海浊流沉积物所特有的遗迹化石


五、爬行迹

动物运动形成的各种足迹、移迹、通道。足迹主要是由有脚的较高级的动物以四足或两足行走,或节肢动物以附肢爬行运动形成的,那些缺乏发育的运动器官的蠕虫、双壳动物、腹足动物、海胆等可以形成移迹或通道。

爬行迹大多形成于潮湿的沉积底层表面之上或水下沉积顶面成凹形印痕,由于容易在形成后被风化或水流破坏,所以往往是迅速埋藏形成的。


除去上述赛拉赫的5种习性分类以外,英国辛普逊1975年曾经补充了一种逃逸迹,是指动物随着当地沉积作用或侵蚀作用的变化,为了逃避不利的环境适应合适的环境而向上或向下作一定距离的移动形成的。

以上关于遗迹化石的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标签或通过探索发现专题查看。

标签: 化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