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彼此怎么称呼

梓岚2020-09-11

当我们碰见熟人时,都会有一个打招呼的过程,一般是先称呼对方,寒暄几句后,有需要交代的事情就直接转入正题,没有的话可能就是随便聊几句。唐代人跟我们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采用的称谓方式就跟我们今天很不一样。

从唐代到明、清两代,中国的称呼曾有过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至于唐代所用的称呼,相对来说更有特点。

唐代人彼此之间的称谓比较复杂,除了称呼名字、官称等之外,以行第相称是唐代称谓里面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行第本来是一个家族或者宗族中子弟之间的排行次第,但是在唐代,无论是皇室内部或者官场民间都普遍流行这种称谓方式。

以行第作为宗族或者家族内部称谓的现象,魏晋时期就有,但是这种风气真正盛行的时期还是在唐代,当时,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甚至主仆之间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称呼。

据《资治通鉴》记载,睿宗就经常称呼他的儿子李隆基为“三郎”,而《旧唐书》里也有唐玄宗称呼他的父亲太上皇睿宗为“四哥”的记载。这里的“三郎”和“四哥”除了涉及到行第之外,还涉及到称呼的方式。在唐代,年长者也会称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如果是熟悉的男子,就会在姓后面加行第最后再加以“郎”呼之。

说到“郎”,另外还有两个与之相关的称呼——“小郎”和“郎子”,在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至于睿宗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这也是唐朝的一种称呼方式,一般而言,父对儿子可以自称哥哥,儿子在与他人讲话时也可称呼自己父亲为哥哥,这属于唐代家法,清代梁章钜《称谓录》写道:“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不过这在当时并不是很普遍。

到武则天后期,以行第相称的风气逐渐进入朝廷,安禄山就曾称呼李林甫为十郎,而他自己也被亲近的人称作三兄。行第相称的风气在朝廷官场流行开后,又慢慢的开始在社会上普及,尤其是在一些文人学士中间引发了以行第相称的风潮,诗人王维有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采用行第相称的方式。由于以行第相称不触及名讳,在当时,这被认为尊重他人的表现。

我们在与熟悉的人打招呼时,往往会很随便的说“你这小子……”,这种亲切又随便的称呼仅限于彼此很熟悉的人之间,如果一个没见过面或者只见过一两次的人这样跟你打招呼,你一定会觉得他热情过度,所以,在称呼他人时,必须掌握好与对方熟识的程度。在唐代,行第相称的这种方式也仅限于彼此熟悉的人,而关系一般的人,打招呼时也有特定的套路。

当两个彼此不太熟悉的人见面时,彼此之间一般不以行第相称,而是用“某”。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这个刺使所在地区的人民称呼他与宰相对他的称呼一样,也是“某刺使”,反之,刺史对他们的自称也是“某”。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是官对官,官对民或者民对官,男子之间都可以自称为某。

上面讲的都是关于男性的称呼,那么如何称呼女性呢,对女性,一般是在姓氏或者姓氏加行第然后加上“娘”,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