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04-24
明清两朝的国家级学府是国子监。国子监的长官为祭酒(从四品),其下有司业(正六品)、监丞(正七品),以及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薄等。人国子监学习者称监生。监生是一种出身,可以得官,也可以通过科举做官。监生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一是举监,即由举人资格人监读书的。举人会试未能及第,可直接人监读书。
二是贡监,即以贡生资格入监读书的。贡生是由府、州、县学的生员选供的,一经“出贡”,即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因其系生员中之优秀者,也称优监。贡生又分为若干名目。明代贡生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四种。每年或隔二三年从地方儒学的廪生中选送人监的称岁贡,因主要按时间顺序排队,俗称挨贡。
岁贡之外,不计资历,考选学行兼优的生员入监,称作选贡。遇有皇室庆典特许加贡一次的称恩贡。靠纳捐人监的生员称纳贡。清代贡生增至六种,即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和例贡。岁贡、恩贡同于明代。优贡、拔贡系从明代选贡发展而来,其中每三年考选一次人监的称优贡,每六年(后改十二年)考选一次入监的称拔贡。乡试取人副榜的直接人监读书称副贡。例贡即明代的纳贡,不算正途。除例贡外,其余五种合称“五贡”,都算正途。
三是荫监,即靠父辈做官而取得入监资格者。其中现任大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子弟入监读书者,或遇庆典经皇帝特许入监者称“恩荫”;由于先代殉难(三品以上,任满三年)而允许子弟入监读书者称“难萌”。
四是例监,即靠纳捐而取得监生资格者。这些人原非生员。大凡未“入学”者欲参加乡试,必先报捐监生作为出身,实际上他们并未在监读书。例监也不算正途。
监生在监内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等,其他经书、“二十一史”靠自学。另外,每天要临晋唐人书法数百字。博士、助教、学正、学录每月各讲书一次。监生有“日课册”,每十天送助教批阅一次,初一、十五送祭酒、司业査验。每月十五日由祭酒、司业轮流考试,称月望轮课。三月一次季考,由祭酒主持;每月一次月考,由司业主持。每月初一由博士考,初三由助教考,十八日由学正、学录考。
监生坐监时间,开始不等:恩贡六个月,岁贡八个月,拔贡十四个月,副贡六个月,例贡十四个月。雍正以后,统统改为三年。监生坐监期满,要分到各部院去学习,称为“拨历”。拨历一年期满,合格者送廷试后录用。顺治初年实行积分制(按月试成绩积分,一等予一分,二等半分,二等以下无分),积满八分者可免于拨历。顺治十七年取消积分法。
康熙初年拨历也停止,坐监期满直接送吏部考试,合格即授职。上卷授通判,中卷授知县,其余用为县丞、主簿、吏目等。康熙以后,由于停止拨历,贡生只要经过学政考试合格,上报吏部,得缺之后,再由巡抚考验一次即可授本省教职。故此后很多贡生都不人监读书了。
每逢乡试之年,在国子监肄业的贡生和监生,经国子监考试录科,也可以参加乡试。贡生和监生在乡试录取之后才能成为举人,这一点同于生员;但他们还可以通过其他考选途径做官(如廷试、吏部试等),这又与生员不同。所以,清代的贡生和监生在穿戴方面与生员并不一样,他们可以戴金雀顶冠,穿青绸蓝边的公服和披领,与举人的穿戴一般无二了。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科举制虽在其实行的初期,在打破势族专权和提拔下层知识分子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整个来说,是统治阶级笼络士人、束缚人才、钳制思想的一种手段。而历代封建皇帝也并不隐讳这一点。如王定保《唐摭言》便记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历朝历代,许多知识分子为求名逐禄,也把科举当做人仕的途径,虽老死科场,亦无所恨。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便是自弱冠“入学”,一直到64岁都还在应乡试,前后四十余年,虽是屡次铩羽也在所不悔。蒲松龄直到72岁高龄时才成为一名“岁贡”,而当他穿起公服接受画像时,则已是百感交集,并担心“为百世后所怪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