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04-25
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即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在古代被统称为“五谷”、“六谷”或“百谷”。
“五谷”即稷、黍、麦、寂、麻。“六谷”再加稻。而“百谷”则是一种大概的说法,没有确指。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五谷:稷
稷即小米,又称谷子,是所谓“五谷之长”。稷是古代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既营养丰富,又耐干旱,利储存。《诗经·大雅·生民》曾专门叙述过古代谷子的品种及种植过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中也发现有碳化的谷粒。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年以前就开始种植稷了。
古人还以稷代表谷神,与社神(土神)合称“社稷”,并用以作为国家的代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有礼,社稷之固也。”《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
五谷:黍
黍即今北方之黍子,又称大黄米,色黄而黏,可以做糕,亦可以造酒。古代常以黍稷连称,如“黍稷重穋”(《诗经·七月》)、“黍稷方华”(《诗经·小雅·出车》)、“黍稷薿薿”(《小雅·甫田》)等,可见黍的地位也很重要。作为粮食,黍比稷要好吃(但产量不如稷高),所以《论语·微子》记隐者“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也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古时,能够有鸡有黍,便算比较好的待客之饭了。
五谷:麦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古称“麰”(móu),也写作“牟”。《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意思是说,上帝送给我们麦子,命令用它来养活人民。但总的来看,麦在五谷中远不及黍稷重要。
还要提及的是,古时小麦已有春小麦(春播秋收)和冬小麦(仲秋播孟夏收)之分。东周以前,主要是春小麦。《诗经·七月》讲到庄稼的收获时,说麦与黍、稷、菽一起上场,可以为证。冬小麦在春秋时代逐步推广,其时周之温(河南温县)、豫南之陈(河南淮阳),以及汾水流域的晋,都种冬小麦,其收获期在夏历四月。
《左传·隐公三年》记四月(夏历)郑国军队“取温之麦”,《左传·成公十年》载六月(周历,当夏历四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六月(周历)楚国军队“取陈之麦”,所言之麦皆是冬小麦。
到了战国,冬小麦已在黄河流域普及了。
五谷:菽
菽即豆。原指大豆(黄豆),后亦作为豆类总称。《诗经·七月》之“禾麻菽麦”,《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大雅·生民》“任菽旆旆”,皆提到菽。
菽亦有大菽、小菽之分。(见《吕氏春秋·审财》)大菽即今之大豆,又称荏菽、戎菽,是东北少数民族山戎培育出来的一个品种。旧谓春秋初传人中原,如《管子·戒篇》便说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然《逸周书·王会》已记山戎向周成王贡献特产戎菽。
五谷:麻
麻指大麻子,古代也供食用,后世尚有食麻粥者。麻又称“苴”、“枲”等。《诗经·七月》:“九月叔苴。”《礼记·月令》记孟秋、仲秋之月“食麻与大”。然麻的主要用途还是用其纤维织布,古代也常以桑麻或丝麻并称。
此外,古书中还常见到一些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如谷、禾、粟、粱、稻等,也应稍加分辨。
谷,原指谷子,后为一切粮食作物的总称,亦即所谓“百谷”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