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9-10-14
白帝城,可谓巴蜀地区闻名遐迩的一处人文胜地。
论历史,这里有三国刘备临终托孤的佳话;论文学,这里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发白帝城》;论风光,三峡风光享誉世界,白帝城正位于瞿塘峡口的重要地标,今天属于重庆市奉节县。
但人们可能很少注意,白帝城为什么以“白帝”为名?其实这里并没有供奉这样一个神灵,这个名字还的确很容易让人误解,白帝在这里的确不是传说中的神灵,就是一个古人的称号,白帝城就是这个古人而建,其实距离刘备的时间就百余年而已。
一、白帝城的“白帝”到底是什么来历?
在神话传说中,白帝是上古五方神灵之一,主西方白帝之神,金姓,得姓始祖是少昊金天氏,也称穷桑氏,名玄嚣,从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周礼》中,当时人们就开始供奉了。
少昊之所以又称“穷桑氏”,以《山海经》等传说,他的母亲在天上织布,工作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这棵树下面,她孕育了白帝少昊。正好与东方青帝(太昊)、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相对应,统称五方上帝,这是中华文化中上帝一词的本源。
这五方上帝就是被后人广泛尊称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到春秋战国末期,秦始皇吞并六国创立秦朝,为了推崇自己的功业和古代的三皇五帝相等,对这一称号来了一个省略就成了“皇帝”。
秦汉以后,白帝及其西方神位并没有仅仅作为后人崇拜的远古神灵,还在历史舞台对应某些人事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这就是随着阴阳五行流行起来的事。
古代阴阳家、谶纬家往往把五帝和五行、五方种种有关事物互相联系,进行某种吉凶、感应的解说。所以,白帝、赤帝第一次轰动一时的谶纬效应就是刘邦斩白蛇,寓意他是带着光环降生的重要人物。
汉朝中期,原本属于阴阳家的董仲舒借助研读儒家经典投身宫廷,变成了重要大儒,他把天人感应和汉朝兴盛更加神话。
尽管汉元帝以后确实儒家学说成为主流,但民间谶纬阴阳学说一直十分流行,从两汉一直影响到三国。就在西汉末年新莽时期,又一个白帝出现了,这就是占据巴蜀的公孙述。
二、公孙述为什么也叫白帝?
公孙述,字子阳,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那个时代,占据巴蜀达十来年(称帝十二年),因为与光武帝刘秀长期对抗,还杀了岑彭、来歙两个大将,被视为反派角色。实际上公孙述不同于王莽、隗嚣等人,能力不差,只是缺乏争雄天下的战略眼光。
公孙述原本是靠老爸公孙仁的父荫出仕,二十出头当了天水郡清水县小官,将此地治理富足安宁。郡守非常赏识,让他兼任管理五县,公孙述照样将五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几乎算夜不闭户,天水一郡都视其为奇才。显然在西汉末期,无非就是依靠儒家经学仁德与宽厚特色教化民心,在没有大事的情况下,一般还是能够起到效果。
王莽新朝以后,公孙述调到蜀中任导江县守(导江县名称早废弃,实际是今成都所辖邛崃市)。更始二年(24),更始帝刘玄派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领兵万余人进攻。公孙述依靠地势险要(邛崃境内至今多山),民众归附,派弟弟公孙恢,在绵竹大败李宝、张忠,此后公孙述威震益郡,属下就劝说趁机建立名号,公孙述就自为蜀王。
不久,光武帝刘秀在中原重建东汉(25,建武元年),公孙述也称帝,自号成家(一作大成),尚白色,建元龙兴。以李熊为大司徒,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改益州为司隶校尉,蜀郡为成都尹。
当时,越巂(指汉代越嶲郡,今四川攀西一带)土著任贵杀死王莽任命的大尹枚根,投降公孙述。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东北,或指今营盘乡五里垭一带),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今重庆市),东据扞关(就在奉节一带)。于是所有益州之地尽归公孙述所有。
更始帝刘玄失败后,光武帝刘秀忙于山东事务,关中豪杰吕鲔等拥兵众达万,多往归公孙述,都拜为将军。于是在汉中一带积聚粮食,在南郑修筑宫殿,备置公卿百官。
据说公孙述废除铜钱,置铁官以铸钱,也能证明他对经济有一些因地制宜的办法。当时的交通条件,巴蜀与外界在经济方面还没有后来那么繁荣。所以,蜀地铁钱出现是一种特殊情况,历来也有认为可能地方私铸在先,未必因公孙述而起,他只是顺应了当地的经济特色。
当时有蜀中童谣说:“黄牛白腹,五铢当复。”人们说王莽称“黄”,公孙述自号“白”,五铢钱是汉代货币,寓意天下当归还刘氏。当时人们普遍喜好符命瑞应之事,刘秀表现稍好,也不完全例外,这是汉朝以来风俗大流,直到东汉末年著名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所以曹丕立年号黄初,孙权立年号黄武,都与这一谶语有关,可见这一风俗影响深远。
公孙述当然非常迷信符命这一套,以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解释汉高帝至汉平帝已经过十二代,历数已完,一姓不得再受命为帝。又引《录运法》说:“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说:“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用种种说法证明黄承赤,而白继黄,他据西方为白德,正好取代王氏。
还几次将这些理论传书中原,希望以此影响更多人,公孙述就从五方五行而言,认为自己是感应天命的白帝转世。
之后,夹在中原刘秀和巴蜀公孙述中间,位于陕甘的隗嚣成了墙头草,投降了刘秀又改投公孙述。公孙述为了获得盟友和缓冲,积极救援隗嚣,另外出兵在荆州边地搞一些小动作,基本属于自保。他其实具备关山险要,也有大量人才投靠,可他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和刘秀争雄的锐志。
唯一一次较好机会是建武六年(31),公孙述的骑都尉荆邯看到东方将平,汉兵将向西征讨,就提出过联合一些西部残存势力,像当年合纵连横一样挫败刘秀,大家可以出击中原各自发展势力。结果等刘秀恢复过来,重新解决隗嚣和公孙述时,他们两家很难阻挡刘秀的汉军了。建武八年,隗嚣被灭,部将王元来蜀中投降,公孙述任命为将军。
建武十一年(35)春,征南大将军岑彭(南阳新野人,东汉中兴大将之一,云台二十八将第六位,平定荆州和隗嚣的功臣)发起进攻,汉军进入蜀地至江州(今重庆市),得知江州“城固粮多”,留一部军士围城,主力进攻成都。岑彭顺江长驱到达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武阳镇)。
为避免大战,光武帝刘秀写信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说:“兴与废都是命运。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呢!”汉中郎将来歙(南阳新野人,祖上就与刘秀家族有姻亲,能文能武,地位在东汉功臣中非常高,收复隗嚣和马援等有功,很得盖延、冯异等人敬重)急攻王元、环安,环安派刺客杀来歙;公孙述又派人刺杀岑彭。
刘秀为平公孙述连损两大主将,改派吴汉为主帅继续主持战事(来歙遗体回洛阳后,刘秀亲自送葬),次年九月,终于攻破成都。
在最后时刻,公孙述和将领延岑还进行一次绝地反击,延岑说:“男儿应当在死中求生,怎能坐着等死!财物是容易聚敛的,不应当吝惜。”
公孙述将收藏的金帛全拿出来,招募死士五千多人,在市桥配合延岑,假装建立旗帜,鸣鼓挑战,暗地却派遣奇兵绕到吴汉军后面,攻破汉军。吴汉坠落水中,抓着马尾巴得以逃出。吴汉十分恼怒愤恨,再次追击,彻底将公孙述、延岑等家族全部剿灭。
对于公孙述占据巴蜀,清朝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认为他和其他对抗刘秀的人有所不同:其于汉也,抑非若隗嚣之已北面而又叛也。于一隅之地,存礼乐于残缺,备法物以昭等威,李业、费贻、王皓、王嘉,何为视若戎狄而拒以死邪?
自述而言,无定天下之略,无安天下之功,饰其器,惘其道,徇其末,忘其本,坐以待亡,则诚愚矣。自天下而言,群竞于智名勇功,几与负爪戴角者同其竞奰,则述存什一于千百,俾后王有所考而资以成一代之治理,不可谓无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