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君2020-07-29
“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古代对女子的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是儒家对于妇女一生的行为、道德、修养做出的要求。“从”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三从”就是要求女子未嫁人之前要听从长辈的教导,特别是父母的教导,他们比自己的阅历多,会教给你很多处事待人的道理,不能任性随便反驳。
嫁人之后要辅佐丈夫把持家业,处理内宅事物,和丈夫一起孝敬长辈,尽小辈的责任。还要负责养育子女的任务。丈夫若是不幸去世了,自己要抚育子女长大,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尊重他们的生活理念。
“四德”就是女子应该在品德上贤淑,与人交谈要言语得体,有修养。仪容仪表应该端庄整洁,举止恰当,女工上应该擅长,会打理家事。
因为古代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男子会在外面当官、服役、种地或者从商等,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在家里养育子女,孝敬老人,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传统社会的分工模式。
三从四德是古代对于妇女的要求,也是男子娶妻的标准,后来逐渐演变成旧社会对于性别歧视的产物,属于糟粕。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