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狂流2017-08-01
钟爱小吃,是因为它不比大餐的繁华奢靡,就像是一道浅浅的溪流,轻轻流在热热闹闹的日常生活中,不会被刻意提及,但是就是这么长长久久的留在千万百姓的口中,心中。尤其是一些名小吃,融入了历史趣闻,写进了名人逸事,品尝美味之时便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风采,这正是中华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八闽首府福州就有这样的名小吃。流传甚广的“福州冰淇淋”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们津津乐道。福州先贤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硝烟的壮举为世人所熟知。福州名小吃“太极芋泥”就因为他的逸事而增色不少。据传,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美、英、俄、德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冰淇淋作冷餐宴请林则徐,企图让他出丑。在宴席上,初见冰淇淋的林公见其丝丝冒着白气,以为是一道热菜,放在嘴边吹了又吹才送入口中,谁知那冰淇淋却是冰冷的。在座的列强领事们哈哈大笑。
不久,林则徐备宴回请。席末,林公上了福州名菜“太极芋泥”。这是用槟榔芋蒸熟后除去皮和筋,压成细泥状,拌上红枣肉、冬瓜条等果料再蒸透取出,加白糖、猪油等拌匀成芋泥,然后再用瓜子仁、樱桃在芋泥上面装饰成太极图案的小吃。才出锅的热芋泥滚烫之至却并不冒热气。外国领事们一见这道菜颜色暗红发亮,油润光滑,犹如双鱼卧伏盘中,色香俱全,却不识其名,便问翻译。来自北方的翻译却也不识这道福州街头巷尾的小吃,灵机一动说,这是林公招待的“福州冰淇淋”。领事们迫不及待地想先尝为快,结果可想而知。这则小故事传到民间,更增添人们对这道美味的“福州冰淇淋”的喜爱。仔细想想,两者的外观还真有几分相似呢。
位于东海之滨的福州城在明清之际经常受到倭寇的骚扰,除了英勇的抗击史外,还有两味美食传世。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举侵犯福建,戚继光奉命入闽歼敌,大获全胜。戚军南行前,百姓以面粉制成圆饼,中间打一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为了纪念戚公的丰功伟绩,福州人民竞相仿制,称之为“光饼”,相沿成习,成为福州人喜爱的食品。
锅边糊,用福州话也称为“鼎边糊”,这是一道极其大众化、人人喜爱、独具福州风味的小吃。以往郊区农闲或立夏时制作,或一家聚会,或分送邻里和亲友。传说,此小吃亦与戚家军有关:倭寇侵犯福州南郊林浦乡,刚一上岸就被戚家军杀败得狼狈而逃,百姓欢欣鼓舞。戚家军开到福州下渡时,接到报告说倭寇残部在蠢动,当即集队前往。百姓心疼将士们饿肚子打仗,磨出米浆,备好虾米、鱼干肉等作料,烧好油汤,再将米浆分批粘着锅边滑入油汤,烹制成糊。将士们饱餐后,迅速全歼残敌。后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下渡一带家家制作鼎边糊,夜晚乡亲们手执火把奔走呼喊,以志纪念。1961年,朱德总司令到福州视察,慕名品尝后,赞叹说:“这么简单普通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法,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神奇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
说起闽菜,可能首先让人联想起享誉八方的“佛闻弃禅跳墙来”的名菜“佛跳墙”。但是这道尊贵的名菜,怎比得上平凡却无处不在的小吃让人牵肠挂肚。一位福州的归乡华侨说,鱼丸和锅边糊,就像是细细却割不断的线拉着他往家乡飞奔。
上一节:筷子使用的12禁忌
下一节:六种风格迥异的待客之道
返回首页>>>中国饮食文化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