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3》章丘铁锅的破绽

历史狂流2018-03-05

《舌尖上的中国3》第一集,就提到了这个所谓三万六千锤锤成的章丘铁锅,号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压锅和涂层锅,无法比拟的手工铁锅”。其宣扬“工艺传承”“手工情怀”的基调引发了网上不少的争议,一些人甚至怒称其为“不学无术”“卖私货”。

《舌尖上的中国3》凭借前两季积攒下的名声,一下子就把这个在章丘本地都不算有名的铁锅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片中更是列举了一个证据:南海1号沉船中的铁锅,来证明其锻造铁锅技术的历史悠久。

然而细细究来,这些论据却是破绽百出。此锅非彼锅。

南海一号的铁锅到底是怎么回事?

南海一号是1987年8月发现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的一艘南宋早期木质沉船,船上运载了大量的铁锅。这不由得让人遐想,当年宋代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亚各国倾销中华神锅的繁荣景象。

如果这些铁锅正是《舌尖上的中国3》中宣传的章丘锻造锅,那么的确可以证明这种铁锅工艺精湛,远销海外,同时也说明锻造锅的工艺悠久,确实有那么点情怀在里面。但是,这些对铁锅的分析报告无疑狠狠打了节目的脸。

南海一号船上的铁锅的材料全部是白口铁,也就是说,全部是由生铁铸成,与《舌尖上的中国3》中万锤打造的铁锅根本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制作工艺。这些铁锅如果用《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中的锤子锻造,不要说3万锤,3锤可能就给锤破了。

南海1号中出水的铁锅,实际上是铸铁锅,而非锻铁锅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铁锅,几乎清一色全是由生铁为原料,用范来铸造,比如汉代南阳冶铁遗址发现的大锅范,其制造的锅直径达1.5米。

明代的《天工开物》就明确记载:“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虽然不排除当时可能存在少量锻造铁锅,但至少古人眼里,铸铁锅无疑是最常见、最通用的东西。换句话说,最具有历史气息的,不是《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里反复强调的万锤锻铁锅,而是铸铁锅。

从公元前的春秋时期,一直到生铁工艺被西方世界超越的明代,一共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特色的铸铁科技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这是一套真正千锤百炼的工艺流程,如果要说历史,说情怀,这远比《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中拍摄的要更有中国特色的多。

让我们回到铁锅的问题上来,既然锻铁锅并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传承可讲,那么其工艺本身是否有可取之处呢?很抱歉,章丘铁锅虽然号称“历经十二道工序,再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锅如明镜。”

但实际上,这些噱头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是非常常见的钣金工艺,就像很多乡镇里的手工打造菜刀一样普通。

在古代,不论中外,不论你用的原材料是块炼铁还是炒铁,不论你要做刀剑还是盔甲,其锻造工序通常都逃脱不了加热-锻打-再加热-再锻打的流程。

这些工序本来一直是手工制作,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开始利用水力来代理繁重的人工劳力,他们的水锤能够提起一吨重的巨锤,且终日锻打不休,小型的水锤则能够保持每分钟几百次的高频率敲打。

到了近现代,机械锤、水压机、轧机等几乎完全取代了人力的锻打,其成品的质量和性能却可以完全超越古法手工制作的金属器具。

用水力、电力、化学能等代替人力,是人类进步历史上的普遍趋势。

实际上,在古代堪称第一流钢铁制品的大马士革刀、日本刀,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检验和分析面前都毫无秘奥可言,要超越这些古刀的性能更是小菜一碟。

当今的铁匠们,早已不排斥使用现代科技的产物,像冷轧钢板、气锤、气割等,都是能大大减少毫无必要人力投入的好东西。甚至是《舌尖上的中国3》中师傅们锻打前的原胚金属板,就极有可能是用现代工业钢切割后的板材,只不过一般的量产铁锅用冲压机制作,而《舌尖上的中国3》中的铁锅是进行手工敲打罢了。

《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中章丘铁锅的原材料,可能就来自于现代工业。

章丘锻造铁锅既不算历史悠久,其工艺也很难说是不传之秘,剩下的,可能就只有卖惨了。目前网上章丘铁锅据说已经卖脱销,那么这个“惨”字恐怕也得打上个问号。

此铁锅非彼铁锅,即便央视没有收受好处而是免费宣传,“指鹿为马”,“牵强附会”这两锅也必须得扣到节目组头上。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不倒的秘诀,绝不是什么节目组反复强调的崇古尊古,而是不断的总结经验,锐意进取,推陈出新。

如果一切都是“老祖宗说的肯定有其道理”,不接受现代科学理论的检验和分析,那么那些古老的手艺、工艺技术又如何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延续下去呢?铁锅如是,中医、武术、国学亦如是。

推荐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的烹饪方法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