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琳迦2020-01-08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广为流行,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将春节视作最为重要的节日与对新年最美好的祝福。汉魏时期,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其度春节的习俗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境况,同时也奠定了今日春节习俗的基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汉魏时期,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过年的。

一:汉魏时期的社会状况

历千年发展的中华文明在秦一统六国之后臻于同一,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新高度,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基础,可惜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又有文景之治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中原文明的发展再上台阶。至三国与南北朝时期,虽有五胡乱华,但文明薪火相传,终究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在这种社会状况下,汉魏时期的春节既保留了先秦时期的传统,亦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习俗。先秦时期众多习俗的萌芽在此时期终于得以确立并一直传承发展至今。春节作为一种正式的节日也最终得以确立。

二:汉魏时期的春节习俗

自秦开始至汉魏时期,原先混乱的时历节气等随着大一统国家的确立而得以统一。在变动过程中,一些陈旧的礼仪习俗被淘汰掉,当然更是形成了一批新的时令节日。岁时节日系统在稳定的社会中得以逐渐确立并稳固下来,春节及其习俗亦作为重要的节日被国家与民间所接受并流传下来。

春节在汉魏时期有多种名称,例如正旦、正日、三朝等。中国为农耕社会,人们注重时令节气以利于农业生产,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开始重视一年的中的岁首,而汉武帝时期太初令的颁布使得春节的日期得以最终确立,至此春节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日一直传承至今。

除夕是一年当中的最后一天,除夕夜更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在当天举行的任何活动都寓意着辞旧迎新,祛恶迎福。而在汉魏时期,傩戏的举办便是除夕当天乃至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活动。在这一天,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举举办大规模的傩戏,傩戏一般先挑选十几岁的少年,令其穿上特定的衣服,此外还有被称为方相氏的人与十二兽共舞。

在北魏时期,傩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庆祝新年,又增添了借盛大典礼炫耀国力的意味,西晋时期五胡乱华,鲜卑等胡族南下并与中原文明发生碰撞与融合,傩戏原有的祛恶除鬼的宗教意味开始淡薄,民俗与娱乐性开始增强,成为一种在春节期间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活动。

除了傩戏之外,在宫廷内,正旦朝会乃是汉魏时期非常重要的活动。在正月初一,皇帝会在德阳殿内会见群臣。群臣要向皇帝行新年拜贺之礼。自汉至清,正旦朝会一直是宫廷内部庆祝新春的重要典礼,而且礼仪规矩愈发的繁琐与森严。

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中便对朝贺仪式的顺序步骤进行了说明,整个仪式共分为三部分,其一为群臣觐见皇帝并进献贺礼,最后为皇帝齐呼万岁;其二为在宫廷内赐酒摆筵,宴会在舞蹈与戏曲中进行;最后一步便是礼毕,群臣按规矩依次退场。

朝会是皇家在春节举行的规模最大的活动,其要求极多且规矩森严,朝臣不参加朝会是不被允许的,即使是遇上特殊情况无法举行朝会也会要求官员在家自行庆贺。

宫廷内有朝会,在民间也有自发形成的习俗,其中祭门神便是一项重要活动,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产生了祭门神的习俗萌芽并在汉代最终确定下来。自汉代起,门神有了具体的姓名,分别称为神荼和郁垒。人们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认为此二人可以镇压邪魔,因此二人也便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门神。

每当除夕夜来临时,人们便会将刻有神荼和郁垒形象的桃木符放置在门上,再悬挂上苇索以供二神做缚鬼、喂虎用,而桃木克鬼的传统也成为汉魏时期人们的普遍信仰。

放爆竹的习俗则是自汉代开始的,人们在正月初一凌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放爆竹,其目的在于吓唬一种名为“山臊”的恶鬼,而山臊是最怕爆竹声的,所以人们利用爆竹来达到祛除恶鬼的目的,而放爆竹也因其既有驱鬼又能带来喜庆氛围的作用而一直传承至今。不过,汉魏时期的爆竹可不是今日的火药爆竹,而是把竹节放在火里烤,发出噼啪的声音,这是名副其实的“爆竹”。

在民间呢,春节宴会和饮酒是不可避免的。在上古时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饮酒祝岁已经成为惯例,此习惯在汉魏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确立,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庆祝活动。

汉魏时代上承上古与秦制,下启隋唐时期,其文明既有刚从萌芽状态中走出的不成熟形态,又在数百年中不断发展,为后世隋唐盛世的到来开辟了局面。先秦时期形成的春节萌芽在汉魏时期得以以国家法定节日的形式确立,其习俗也在数百年内逐步的确立下来。汉魏时期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春节及其发展既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在刚刚走出上古阶段的中国人民依旧对鬼神十分信奉,生产力发展依旧处在较低水平的状况。

节日是折射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而在西方的洋节日对中国不断冲击的今天,如何既向西方学习以促进社会发展而又不能使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失去民心,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标签: 春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