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为什么是恶月

梓岚2020-06-19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民间还有“烂五月”之说。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据称,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毒月

在我国先秦时代开始流行“毒月”之说,而五月初五在当时更被称作“恶月恶日”,如今的“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叫“浴兰节”。

《夏小正》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其载:“蓄兰。为沐浴也。”(《大戴礼记解诂》)其佚文云:“此日(指仲夏之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夏历五月,大约在阳历的六月,正值炎热的天气。王充《论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五月之后,除了因湿热环境而流行的各种病毒、疫疠和以蟾蜍、蝎子、壁虎、蛇和蜈蚣等“五毒”为代表的各种毒虫,还包括各种鬼祟、灵怪之类以及其他种种“不祥”之物。

在战国时期,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恶月”的记述变化为:“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意思就是到了夏至了,大家啥事儿也别干了,洗洗澡睡睡觉就完了,不然出事了别怪我没提醒了(呵呵,开个玩笑,但大体如此)。

东汉《论衡》中甚至这样道:“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意思就是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生的孩子不要去养,否则“将受其患”。

据史料记载,孟尝君就是因为在这一天出生,一度被他爹给扔掉,原因是“五月子,长与户同,杀气父母”,意即“五月生的儿子,头顶门梁,不利父母”,最后还是他那个身为“贱妾”的母亲实在舍不得他,给偷偷养活的。

又如历朝历代唯一一位走“背霉”,生在端午这一天的宋徽宗,作为一位龙种,这就不能学民间的做法随处一扔了事,但他爹宋神宗为了赶走晦气,也是将他送到了宫外寄养,直到长大后,才被接回到宫里。或许会有人抬杠,人家最后不是做了皇帝吗?好吧,他确实是做了皇帝,但前提是他十一个哥哥全部挂了,才轮到他出头,否则怎么也轮不到他来坐这个位子。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胡广本姓黄,五月五日生,父母恶之,置瓮中投于江(《世说》)”“王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欲弃之(《宋略》)”“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母欲不举(《西京杂记》)”“纪迈五月五日生,其母弃之,村人纪淳妻养之(《孝子传》)”……

当然,这些都属于迷信之言,但“恶月恶日”之恶,在这个月里,还是被百姓充分的领略到了。

农历五月“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本身天气就湿热,在湿热环境下,蚊虫滋生,病毒也极易传播,加之蝎子、蛇、蜈蚣等五毒齐出,也难怪当时的人们都要喝雄黄酒了。

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讲,在这种环境下生了大病,无异于判了死刑,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清嘉录》提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以避五兵。令人不病瘟。”还有文献提到民众于端午节悬钟馗像以驱鬼祟。南宋临安的民众会在端午节“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东京梦华录》)。《燕京岁时记》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辟祟恶。”

但无论做什么样的祭祀,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驱鬼辟邪,祛病消灾”,因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也多以“安康”祝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