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7-04-24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借着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其实是弥勒佛的转生,必是当代唐朝的天子。”并且指示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派人送给自己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头,谎称这就是天意。然后,武则天又故意地让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奏劝进,请求其改变国号。这一切都使武则天的登基显得顺理成章。
公元690年重阳节,也就是九月九日,武则天见时机巳经成熟,于是就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呼喊声当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既改元为天寿,大周天朝正式建立,自称为“圣神皇帝”。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个也是唯——个女皇帝,时年66岁。
从公元655年武则天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加和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半世纪之久。即便是从唐高宗死的时候算起,也有21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武则天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创造了一系列显著的政绩。
其中科举制度是一种选官的制度,它是从隋朝开始的,在唐朝时期发扬光大,并且历朝历代都延续了这一制度,一直到公元1905年才被废除。在隋朝时期刚刚诞生的科举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约制了人才的选拔。武则天便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加上魏晋以来的门第之分也被打破,大批庶族地主得以进入仕途,为唐朝的发展选拔了大批的人才。
武则天首创“殿试”。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之后,亲自在洛成殿策试进士,以文词作为选拔标准,而不偏重经学。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首创殿试环节,亲自参与到科举取士的考核过程中,表明了她对人才选拔的极度重视。同时,武则天创立的殿试,改变了唐太宗时期的考试形式(唐太宗时的科举制度是通过乡贡,再由州贡到尚书省接受吏部考试这样的两级考试模式),这本身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完善。
武则天首兴“武举”。公元702年,武则天“始设武举”,通过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等考试科目的考核,选拔军事技术人才。至此,科举制度不再是文人学士的专利,武人在科举制度中也有了展现的机会和人仕的平台。首兴武举充分体现了武则天选拔人才思路开阔,文武并重,这样有效地保证了朝廷军事人才的选拔录用途径。
调整科举取士科目,扩大规模。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即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使“常举”制度化,坚持每年开科取士;调整取士科目,重点推行进士科,适当发展诸科,降低明经科的地位;扩大科举取士规模,表现为缩短科举间隔,丰富制取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施展才干的空间。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到了武则天时期已基本定型,在以后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
武则天鼓励百姓毛遂自荐、自表才能,这在历代统治者中并不多见,从中可以体现出她选拔人才时政策十分开明。
武则天在处理国事朝政之时勇于纳谏,一般而言,皇帝越到后期善于纳谏的人就越少,也可以看出性别的不一样。男人越老越没用自信,所以盲目自大,如英明的唐太宗,晚期的时候听不进去言官的劝诫。而在武则天的统治巩固之后,越到后期,越能听进去言官的劝谏。她特别注重健全谏官制度,多置拾遗、补阙,扩大谏官队伍。她善于用人,鼓励进谏。
公元700年8月,武则天准备造一尊大佛像,令天下僧尼每日出一钱以助其功。而狄仁杰认为此事对百姓造成损害,而于国家并无益处,因此上书反对,言辞激烈。武则天看后,坦言:“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于是便取消了原来的计划。
武则天敢于纳谏,在于她广阔胸襟,也因为她确实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委以重任,为她所用,以至于能适时地对她的政策发表看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武则天善于用人,网罗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她任用过的宰相中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堪称古代名相。而姚崇、宋璟不仅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贤才,也为武则天之后“开元盛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则天对于农业生产十分地重视,也曾在公元674年12月在向高宗所上的“建言十二事”当中。首条明确地提出“劝农桑,薄赋徭”。她当了皇帝之后,也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公元696年,武则天大赦天下,把当年百姓所应该缴纳的租税都予以免征。为促进农业的生产,武则天还下令放免了部分的奴婢,边远地区也实行军事性的屯田、营田,兴修许多的水利工程,保证农业的收成。
武则天统治时期,设置武举考试,选拔了很多军事人才。她不仅在军事上加强边防,防范少数民族的人侵,而且多施行怀柔、抚慰政策,
通过给少数民族种子、农具等,帮助其发展经济。对于一直侵扰边境的i吐蕃、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武则天坚决打击。公元689年,武则天I派兵西征吐蕃,经过激烈的战斗,于公元692年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唐王&朝所设的“安西四镇”。在收复了安西四镇后,将安西都护府移于龟兹,“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
下一节:武则天的个人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