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北伐时为何那么强

罗生门橘子2020-06-29

一、北伐战争时机的正确选择

1925年12月第二次东征结束后,蒋介石就有意于北伐,他曾设想在次年8月克复武汉,年内达到北京。1926年上半年,两广实现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而军阀吴佩孚正集中兵力在北方进攻国民军,无力南顾;湖南实力派唐生智又驱逐赵恒惕,倒向了广州国民政府。蒋介石根据全国的形势和敌情,于1926年4月3日提出了北伐的方针和应付的策略。

可以说对于北伐,蒋介石是有着十分成熟的考虑和计划,并且在他的推动下,最后促成了北伐的进行。这以后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蒋介石促成北伐,选择时机的正确性。

二、北伐战争中正确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的运用

战争不仅需要在有利的时间发动,同样正确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的运用也是战争取胜的必要保证。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也说明了蒋介石在这方面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北伐前,广州国民政府虽然确定了大计方针,但是,怎样进行战略作战,确定打击目标及先后主次,是北伐出师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中国存在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大军阀集团,同时,在西南、西北、东南和中原等地还存在着若干军阀小集团,这些集团彼此争斗,但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勾结。如何利用矛盾,因势利导,可以说从1926年初起,蒋介石就在考虑北伐的这些战略问题。蒋介石先倾向于同时进攻湖南和江南,后又接受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将军的建议,提出了各个击破,先取两湖的战略。

6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接受了这个北伐计划,7月1日,蒋介石下达北伐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北伐进军计划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面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并且随令颁发《集中湖南计划》,规定从第七军李宗仁部、第八军唐生智部、第四军陈可钰部进攻长沙,以第四军朱培德部、第六军程潜部防备江西。以“各个击破”为战略方针,军中高举“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旗帜,蒋介石开始了举师北伐。

因此,在北伐开始不久,蒋介石就派人到南京与孙传芳会谈,要他接受广州国民政府的委派,共同反对吴佩孚,同时,他又派人与张作霖谈判,要他停止对吴佩孚和孙传芳两派军阀的帮助。而后北伐军的顺利进军证明了蒋介石制定的这一“各个击破”的战略的正确性。虽然平定湖北后,蒋介石改变策略转战了江西,但是这一战略的改变是符合当时战略需要的。由于吴佩孚的主力大部在贺胜桥战役中被击溃,此时,孙传芳的态度有所变化,想趁机坐收渔翁之利,蒋介石因而出兵援赣。后来事实证明蒋介石的这一策略的改变表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不仅没有改变北伐战争的有利局势,反而加速了孙传芳的溃败。

在蒋介石的军事指挥下,北伐军胜利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不过半年的时间里,蒋介石统帅的北伐军击溃了吴佩孚,打败了孙传芳,占领了湘、鄂、赣、闽和江浙等省,把国民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了长江流域,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时,蒋介石也成为了名噪天下的英雄人物,被人们赋予了“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等诸多头衔。虽有吹鼓之意,但也足以证明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蒋介石对军队的整组,及时协调各派系之间关系,也是促成北伐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北伐之前,支持广州国民政府的军队非常繁杂,有粤军、滇军、湘军,还有各地建国军和国民党建立的“党军”。各军政治目标并不一致,内部也派系林立。难以统一指挥。为了实现军令统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整理军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