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君2020-07-01
打仗可是,真刀真枪、血肉横飞的凶险勾当。士兵是人,面对流血和死亡会恐惧,挥刀向平民正是宣泄恐惧和压力的最好方式。至少在统帅看来是如此。毕竟只要攻破城池,敌方平民的命是不要钱的。古代士兵基本都是文盲,也别指望他们有啥理想觉悟,有的人当兵就是为了抢一票大的。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很多河北一带的青壮自备武器战马争相投军,有的甚至宣称自带干粮,不要国家一粒军饷,一切只为报答国家,效忠皇上。是不是很感动?几场恶战之后,李世民发现高句丽人都是硬骨头,做不到一鼓而下,必须长期作战。
因此需要拉拢民心,下令,破城后不得屠杀掳掠。结果,士兵态度两极反转:三军大噪,几乎哗变。最后太宗是动用自己的小金库,把积蓄发下去,方才平息“军愤”。李世民的军队都这样,其他人可想而知。自古就是“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古代打仗粮草补给的运输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卡车这种怪物。所以要想尽办法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孙子兵法·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因粮于敌的意思就是:争取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等补给问题。敌国的补给会自动送上门来吗?当然不会。说白了就是:抢。不给就是杀。
抢掠的另一个目的是:给士兵发战利品,激励士气。战争旷日持久,军饷并不一定能跟上,士兵九死一生图个啥?胜利后放士兵抢个三天,士兵甭提有多开心。古代中原的军队自秦统一全国后屠城并不常见。屠城比较多的是元军和清军。中原军队还是要考虑人心向背的。不到万不得以一般不会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