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馆清朝到现代的历史发展

梓岚2020-07-24

美国驻华大使馆位于中国北京,为美利坚合众国在中国的官方办事机构。在美国的上百个海外使馆中,驻华新使馆在规模上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巴格达的外交建筑。 这一综合建筑群占地10英亩(4公顷),为大约950名雇员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环境。它的景观设计大量借鉴了中国的建筑设计风格。

清朝时期

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对华贸易”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北美殖民者如果想要获得中国产品,则只能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做一些转手贩运的生意。然而,美英关系愈发僵化,北美殖民地人民通过“波士顿倾茶事件”表达了对英国政治控制的不满,事件中被倾倒的正是中国茶叶。

随着脱离英国统治的斗争取得胜利,这些新近独立的美国人突然意识到,他们以往从英国商人那里获得中国产品的途径被切断了。1782年11月,美、英双方签署了初步的和平条约。到了1783年3月,美国商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向中国派出第一个贸易团。

1783年,“中国皇后”号在波士顿完工。贸易团组建完成,以山茂召为总管,约翰·格林担任船长,前往中国。

1784年,贸易团完成了使命后,于12月28日,“中国皇后”号返航美国。该贸易团成为了第一批到访中国的美国人。

1843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丹尼尔·韦伯斯特派遣顾盛作为特命全权公使前往中国谈判,希望签订一个美在华贸易与外交权利的条约。

1844年7月3日,顾盛和清朝政府官员耆英签订了不平等的《望厦条约》,标志着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官方关系。

在19世纪,美国驻华外交官的权力并不大,任期大多为两年,而且美国政府在该时期并没有一个对华外交方针。

首位深入中国内陆地区的美国专使是马沙利。1853年,他从上海出发,行进30英里到昆山。

蒲安臣在1862年成为第一个常驻北京的美国代表,在促进美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蒲安臣还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H·苏厄德共同签订的《蒲安臣条约》,该条约扩展了中美两国的往来领域。

《蒲安臣条约》批准几年后,清朝在华盛顿设立了公使馆,公使馆设在东交民巷南侧的三官庙。陈兰彬被任命为公使。

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大使馆迁至前门东大街23号。

民国时期

1936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詹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大使馆设在南京上海路82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1937年夏,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美国国内的流行民意压倒性地转为支持中国一方。在接下的几年中,美国政府先后通过提供购买信贷和《租借法案》延长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援助。

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华大使馆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使馆于1946年4月由重庆迁回南京。

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大使。大使馆馆址迁到南京西康路33号,原上海路馆舍改为美国新闻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中美关系开始恶化。1950年2月18日,美国政府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离开南京返回美国。

随着中苏交恶,美国对华态度发生改变。1965年12月,美国国务院修改了《对华旅游禁令》,第一次谨慎地释放出对华态度有所松动的信号。

尼克松上台后,中美关系持续向好。1971年2月,尼克松第一次公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称谓;3月,美国国务院解除了持美国护照前往中国旅游的所有限制。1971年4月6日,中方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实现乒乓外交。中美两国互相设立联络处。美国驻京联络处设在朝阳区秀水北街3号。

1979年1月1日批准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吉米·卡特。根据双方协议,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京联络处升级为美国驻华大使馆。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美国大使馆前爆发游行。

2008年,美国驻华大使馆由原来的秀水北街3号搬迁至现址(安家楼路55号),原址改为第二签证处,光华路上的美国大使官邸保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