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最黑色的一年

梓岚2017-01-04

金圣叹(1608.4.17—1661.8.7)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的死堪称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

公元1661年,八月七日的瑟瑟秋风下,大才子金圣叹在南京三山街的刑场上结束了五十三年的传奇人生。明朝灭亡后,他誓不仕清,经常感叹: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因此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别号鲲鹏散士。改名又改姓,加上这个别具一格的号,很是吻合他的“狂士”之名。

谁也不曾料想,这位在中国文学批判史上堪称宗师级的一代巨擘竟然以这种让人叹息的方式告别那个污浊的世道。金圣叹的陨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中国文学史上黑暗的一天,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记忆深处的一道忧伤!

他通过毕生努力,让原本不为世人所重视的小说戏曲取得了和传统的经学诗歌并驾齐驱的重要地位,这位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批注的《水浒传》、《西厢记》等版本作品更是深受后世众多文学大家的推崇和膜拜。

他被押赴刑场的这一年是顺治十八年,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清复明运动在清廷的血腥镇压下,逐渐走向灭亡。当我们去考究金圣叹之死时,却是怎么也绕不开当时那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清廷对江南地区士子的复杂态度。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哭庙案”说起!

“哭庙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两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销案”)之一,可见其非同一般的社会影响力。此案起源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苏州府吴县县令任唯初到任不久,一面下令在城中大肆抓捕拖欠税粮的老百姓,一些家庭拮据的百姓更因此被逼的家破人亡。另一面又指使手下人将官仓中的上千石粮米进行盗卖,中饱私囊。

数个月的时间,弄得城中百姓是怨声载道、民怨沸腾,许多为此感到不平的士子文人们决定用特有的方式来抗争无良县令的暴虐举动。金圣叹、倪用宾等士子写了“揭贴”(揭发不法官吏的一种文书)至城中孔圣人庙向圣人哭诉县令的恶行。

金圣叹还为此起草了《哭庙文》: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哭庙”是自明朝时期盛行于苏州一带的习俗,由于当地经济繁荣、儒学盛行,一些家境优渥的文人士子逐渐成为一股来自民间的重要监察力量。每当他们发现官府有苛政、冤案、恶行等时,便会聚集在孔庙,向圣人哭诉。同时,他们还会将所发现的情况写成文书,组织人员向更高级别的官府去申告。

由于这些文人本身都有一定社会地位,并且号召力和影响力都颇为不凡,因此这种由读书人发起的特殊的社会监察方式,在明朝时,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他们所反应的情况通常都会得到妥善处理。毕竟,在任何时代,读书人发出的声音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

不过,金圣叹等人没有想到的是,将从明朝时候延续下来的习俗,用在当下异族的清廷统治时期,无疑是一件不明智的举动。

在申告的过程中,金圣叹等人将矛头直接指向江苏巡抚朱国治,斥其为背后黑手和幕后主谋,这也为他们招来了杀身之祸。他们没有想到,以前在明朝时期“哭庙”那一套到现在完全行不通了。很快,朱国治下令如狼似虎的兵卒逮捕这些闹事的士子。前后三次共计逮捕了十八人,起草《哭庙文》的大才子金圣叹被定为首谋主犯,罪名是“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定于秋后问斩,因此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清廷统治者那么快批复江苏巡抚朱国对此案的处理意见时,背后有很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些年,在南明势力郑成功、张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阵又一阵反抗清廷的军事活动中,和他们进行接触、为他们进行通风报信的人员中经常发现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因此,为了震慑和警示这些江南之地的读书人,清廷决定借由“哭庙案”一事大开杀戒,用杀戮和鲜血让这些对明朝还念念不忘的文人知道,现在已经变天了,天下是由满人做主。如果谁不服服帖帖的做个顺民,那么以上这些人便是前车之鉴。再联想到目前清廷主政的四辅臣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是清一色的满人,因此此案最终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联想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一桩桩匪夷所思、骇人听闻的由“文字狱”引起的血案冤案,我们便能够从中一窥满人统治者的心态了:自卑和畏惧。

一个全部军民仅仅有数十万人的民族,竟然最终得到了入主中原的机会,并且统一了天下。这是皇太极以及早期的多尔衮等人万万不曾料想的事情,当然,其中汉人所起的重要作用绝对不能被忽视,如范文程的建言献策、吴三桂的开关引路、洪承畴的运筹帷幄等等。

满人能坐天下还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一来自于崇祯皇帝,正是他的胡乱猜疑和刻薄寡恩以及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才将如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等忠臣名将逼上绝境,最终导致明朝无良将可用;

二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可劲的折腾,他们给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以致命一击,同时由于他们都缺乏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眼光和格局,也注定他们只能成为破坏者,而不能成为优秀的建设者。

主观、客观上的种种因素,造就了满人改朝换代、鼎定天下的全新局面,如何统治这个疆土广大、人口亿万的偌大帝国,这是摆在清初任何一任清廷统治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哭庙案”等是用鲜血淋漓的钢刀来对百姓施以暴行。大兴“文字狱”是对百姓从思想上进行钳制和禁锢。只有彻底的将天下百姓驯服,这些满人统治者才能心满意足的高高在上。当他们看着天下万民噤若寒蝉、俯首贴耳的景象时,他们会以为他们的统治是如此的深入人心、稳固无比。

康熙皇帝的“禁海令”、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的底气不足、乾隆皇帝时毁书多过编书的《四库全书》,背后无疑是这种自卑和畏惧心里作怪。有对璀璨无比的汉学文化的自卑,有对遥远的、更为广袤世界的畏惧!(有的读者可能会感觉到纳闷,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也会对西方世界感觉到畏惧,事实上,算术、历法这些他仅仅是自己在接触和学习,绝对禁止在民间大力推广,他深怕来自西方的这些学术研究和科学成就动摇自己的统治基础。)

不说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相比,即使比起明朝大臣来说,清朝时候的大臣地位都是非常低的,他们在皇权面前,彻彻底底的沦为“奴才”,直不起腰杆,只能唯唯诺诺,唯上命所是从!

皇权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迁,在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恰好乾隆末期,整个世界处于重大的变革中,因此不管是循规蹈矩的嘉庆还是庸庸碌碌的道光,都注定不能带领这个帝国来适应世界的变革和调整。

不能主动去拥抱变革,最终只能被洋人用坚船利炮敲开国门被迫用一种屈辱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和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的一切的源头,其实从满人入关以后对这个国家的政策便已经注定了!

让我们将历史的镜头切换回到大才子金圣叹被施以极刑的前夕,身陷囹圄时,这位嬉笑怒骂了一辈子的大师依然选择用幽默的方式来对待死亡。他召来牢中的狱卒,对他说有要事相告。狱卒大喜过望,满心以为这大才子肯定要将自己的家财宝藏告知于他,他立刻找来笔墨纸砚递到金圣叹面前,并且为了讨好他,还重新为其上了美味新鲜的酒菜。

正当他对自己的发财梦想满心期待时,金圣叹只是笑了笑,并指着面前的酒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这也是这位大才子在史书被记录下来的最后一句话,当然,那位狱卒的反应史书没有记载,不过笔者推测应该是一脑门子黑线。

金圣叹被杀害后,从他的两个耳朵里面滚出两个纸团,分别写着“好”和“疼”两个字。我们现在可以很平静的看完这些文字,但是孰不知在这简单的文字背后所折射的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些手无寸铁的文人士子们为了监察和匡正政府的暴行,最终竟然落得是如此悲惨和凄凉的下场!金圣叹临死前表现的越幽默,越能让我们对那个不公、黑暗的动荡年代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清廷或许以为通过制造一系列流血满地的惨案便能够真正的将这个拥有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彻底降服,进而可以维持其万世永固的皇朝霸业。不过如果当他们真正正视历史上那一个个雄浑、壮阔的瞬间,便会知道,这个民族是从来不会真正屈服的!

不信,你听,“辛亥革命”时期那一阵高过一阵的革命浪潮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发出的最铿锵有力的呐喊!无数先贤志士的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君不见霍去病纵横千里、

直捣王庭的赫赫兵锋和冲天豪情!

君不见岳武穆精忠报国、

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和忠肝义胆!

君不见文天祥杀身成仁、

捐赴国难的凛然不屈和浩然正气!

君不见戚继光荡平倭寇、

护卫家国的鞠躬尽瘁和磊落胸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