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泽2019-08-22
关于1955年我军第一次大授衔,大家都不陌生,历史客栈也写过不少文章了,今天再来回顾一下当年评选大将的细节。
今天的人都知道我军有十大大将,跟十大元帅一起,都是我军德高望重、战功卓著的国之重器。不过,除了“十大大将”这种说法,其实当时还有两个方案,分别为15位大将和22位大将。
这次授衔是由总干部部负责的,部长是罗荣桓,下设军阶奖励处,专门研究这次授衔。
1955年1月16日,罗荣桓向中央上报了元帅、大将、上将的预授名单。其中,大将的人选有两种方案,一种是15位,即包括“十大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还有另外5位:萧克、周纯全、张宗逊、王震、宋任穷。
应该说,这5位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勋,都是无愧于大将的,甚至比大将中的几位还更有资格。
比如大家最惋惜的萧克,论资历能跟元帅平起平坐,即使后来有一些问题,至少大将是跑不了的,但很遗憾,最后还是没选上,只当了个上将之首。
还有周纯全,在红军时期的职务比萧克还要高,担任过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比同期的八位大将都高。
张宗逊,在解放战争时期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彭老总的最佳搭档,建国后,也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同期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还有粟裕、黄克诚。
王震,则是被许光达认为最应该取代自己担任大将的人选,早在红军时期就是军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是兵团司令兼政委,比许光达级别高,而且功勋也是许光达比不了的。
至于宋任穷,虽然同样位高权重,但相比其他几人其实算不上有优势,顶多跟许世友、陈再道这些人并列,可能是因为宋任穷当时担任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吧。
另外,还有第二种方案,即22位大将,除了上面这15位,还有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彭绍辉、王宏坤、杨得志。
那么,这几位有没有资格当大将呢?如果拿许光达来比较,当然都有资格,但许光达是一个特例,这里就不讨论了。其中,有两个人确实争过大将,一个是许世友,另一个是刘亚楼。
许世友曾经拿这个事儿问过周,但周说了一句:“粟裕也是大将。”把许世友给顶回去了。为什么呢?因为粟裕的战功太大了,许世友根本没法比,而且还是他的上级,连粟裕都只是大将,你许世友拿什么来跟他平起平坐?
还有刘亚楼,响当当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建国后更是空军总司令,按他的级别基本是大将的标配,尤其是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谭政、海军司令萧劲光、装甲兵司令许光达都是大将,刘亚楼有什么比他们低的?
刘亚楼还为这个事儿找过林总,但被林总压下来了,这个时候的林总还是很低调的。
至于剩下那几位,其实也都有资格,但跟大将中后面那几位相比,优势也不是那么明显,评大将还是上将,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像你们公司提拔高管,可能同时有十几个人竞争一个职位,资历、功劳都差不多,这个时候让谁上呢?总得有一个幸运儿。说它不公平吗?也算不上,毕竟你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完全压倒别人的高度,不让你上也能说得通。
这两个方案报上去后,中央商量,还是决定用“十大大将”,跟元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