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9-08-30
黄洋界保卫战简介
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
1928年9月,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井冈山军民在红军主力在外、敌军大举来犯的不利形势下,以3个营兵力对抗敌4个团进攻,不但成功保卫革命根据地安全,还一举击溃来犯敌军,创造了土地革命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探索了人民战争的宝贵经验。
黄洋界保卫战背景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
1928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红4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第31团第3营由井冈山赴桂东接应主力,第32团和第31团第1营留守井冈山。
1928年8月中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2次“会剿”。红4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得悉敌人即将进攻的情况,根据毛泽东坚守井冈山的指示,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组织部队利用山险,设置竹钉,构筑工事,进行作战准备,等待主力回师,共同粉碎国民党军的“会剿”。
1928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趁红4军主力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2次“会剿”。
黄洋界保卫战经过
1928年8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三十一团三营到湘南迎还红军大队。朱云卿带领三十一团一营和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湘赣敌军又以4个团向井冈山进犯。妄图乘虚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迫使我红军大队无法返回。
朱云卿和何挺颖在大井召开有地方负责同志和连以上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何挺颖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坚守井冈山的指示,说明坚守井冈山的重要意义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提出誓死坚守井冈山,与“大小五井共存亡”的战斗口号。
接着,朱云卿介绍了敌情,下达了作战命令,划分了作战任务:一连配置在哨口两侧,为主要防御方向,负责阻击源头方向进犯之敌;三连两个排配置在北侧,负责阻击茅坪方向进犯之敌,一个排为营预备队,配置于指挥所附近,特务连为总预备队;二连留在三湾、汗江、九陂地区继续游击,发动群众,袭扰和牵制敌人。
会后,各连分头作了歼敌准备,地方负责同志组织根据地的赤卫队、暴动队和革命群众积极参战。人们修工事,背粮食,担任警戒,并日夜将赶削的竹钉,插满黄洋界四周,筑下一条人民战争的“竹钉防线”。
8月30日凌晨,浓雾漫山。8时许,浓雾渐散,敌人开始进攻。因为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敌人兵力难以展开,只能一个一个往上爬,待他们一个个进入有效射程时,朱云卿一声令下,红军的各种火器一齐开火,礌石滚木像奔泻的山洪,从山顶一直滚到山下,敌人躲闪不及,伤亡惨重,丢下大批死尸退了下去。
接着四个团的敌人又组织了两次冲锋,都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下午,敌人孤注一掷,在集中全部火炮向黄洋界轰击的同时,又一次发起冲击。在这关键时刻,朱云卿把放在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调到前沿阵地助战,一颗炮弹正好击中敌军指挥所,当即炸死炸伤十多人,敌团长陈纪良亦受重伤。
这时,红军阵地上吹响了冲锋号,各山头的革命群众,一边放起假机关枪(铁桶里放炮竹),一边用礌石滚木向敌群砸去。敌指挥官以为是红军大队回来了,当夜仓皇遁逃。朱云卿率部奋起追击,边界各县地方武装也纷纷出动,待敌军逃回茶陵时,沿途又留下数百尸体和伤号。
黄洋界胜利的意义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保住了红色的革命火种,使其燃遍闽西赣南,燎遍神州大地;黄洋界的炮声,最终演变成了开国雄壮的凯歌!
战役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