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行长川2020-01-15
中国曾有五所中国顶尖学府,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
1937年,五校在全国举行统一招生考试,这也是五大名校的由来。
这五所大学在当时有多牛呢?
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浙江大学被英国学者在《自然》杂志称为“东方剑桥”,就是因为有一批优秀教授做出了一流成果,在极其艰苦的日子里,在《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高质量文章。
到1945-1952年时期毕业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院士的学者最多也出自这几所学校,如中科院院士前五名为清华25人、浙大22人、中央大学21人、北京大学14人、武汉大学12人。
五大变四大
1937年联考后,民国的教授们都集中在首都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校园评阅,日军飞机便来轰炸,日本人是懂货的,一个国家的精神,就在于学术。所以他们把中央大学图书馆、大礼堂和科学楼设定为轰炸目标,最终是炸毁了化学实验室,倒塌了女生宿舍。
于是,民国政府决定:五大高校都要迁徙到内地去。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浙江大学迁至遵义,北大、清华与南开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迁至昆明,武汉大学则迁至四川乐山。
由此五大名校变成了四大名校。
这些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呢?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曾致函中国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北大、清华、浙大、武大、南开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均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
也就是1948年,国民政府所遴选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就相当于当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哪里的大学教授入选最多呢?还是这四所大学。抗战胜利后,中国组建台湾大学,也是选拔苏步青、罗宗洛(浙大)、傅斯年(北大)前往负责。
那么,民国的大学到底好在哪里?
不拘一格降人才
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啃老一族”,而前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
那个年代重本事轻学历,没学历也能当大学教授。梁漱溟没有大学学历,只有中学学历,但他发表了一篇论文《究元决疑论》显示了学术水平,蔡校长就请他到北大教印度哲学。
不但北大这样,清华也这样。
华罗庚啥文凭都没有,可是有学识,清华就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主讲低年级的微积分课。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
傅斯年曾言: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然陈寅恪本人,却没有任何学位。
史学大家钱穆,连中学文凭都没有,也能得到清华、北大的聘书,刘半农也只是中学肆业,却能当北大的教授,沈从文更是只有小学文凭。
再穷也不穷教育
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继续秉持了北洋政府对待知识份子的态度。
当时大学教授的薪水为400-600元(相当于现在的18000元),副教授为260-400元,讲师为200-260元,助教为100-180元。
而当时北京四合院一个月的租金不过20元,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个月60元就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上海100元就可以。
因此,说当时的知识份子为高收入阶层丝毫也不过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财政极其困难,但仍然将巨款投向了教育,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甚至提供食宿,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
新中国成立后,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大多数是在抗战时期大后方西南联大培养的。
宽松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尊重教育的社会风气
沈从文出国访问,专门研究西南联大的汉学家问他:“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联大8年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总和?”
沈从文回答两个字:“自由。”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开启了北洋军阀统治时代。当时,虽然军阀间混战不断,北京政权更迭频繁,但除了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其他军阀都表现出对民国共和政体的尊重。
他们不管如何霸道,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学校自治都不过多干涉,而且承认宪法,敬畏法律程序,甚至对于公共舆论也十分忌惮。
比如段祺瑞,当总理时就主张新闻自由,后来虽然受到舆论强烈批评并最终下野,也依旧没有控制媒体。
1926年北京发生的三一八惨案,是国共两党发动的政治抗议活动,但政府卫队打死请愿学生,据说段祺瑞这便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处罚凶手,从此终生食素,以表忏悔。
民国名校的学生有多牛?
蔡元培曾言: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民国的大学,有公立、私立、教会三种,三足鼎立,方得纵横帷幄。
这样的环境教出来的学生有多牛?
1930年蒋介石曾委派罗家伦去做清华校长,罗家伦任校长后不久,强力推行军训、“党化”等政策,清华师生大怒,训个毛,要么你走人,要么俺们走人,去另开一家清华。
5月20日,清华学生代表大会提出“请罗家伦自动辞职”的议案,批评罗家伦钳制言论,束缚同学,滥用私人等。
5月22日,罗家伦辞职离校。离校时罗家伦发表声明,表示:“学风虽致凌替,士气不可不存。”
1947年因教育经费删减,上海交大三千学生要进当时南京上访。进北站所有火车停开不卖票。
学生在厂房找到一个车头和27节闷罐车厢,由机械工程系自行动手组装并开出车站。
政府大惊拆掉一段铁路,土木工程系利用路边工具材料重铺好。政府又拆一段并收走材料,学生拆后段补前段。
学生驱逐校长,自造铁路上访而不被武力镇压,也就那个年代能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