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狂流2017-08-04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夜间十点 左右,五十二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于沈 阳清宫中的淸宁宫东暖阁南炕上端坐而逝。一向健壮的皇 太极如此突然死亡,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皇太极没有来 得及确定自己皇位的继承人。他的兄弟子侄和文臣武将为 他举行的三天哀悼仪式刚刚结束,一场围绕皇位继承权的 斗争就箭拔弩张地拉开了序幕。
皇太极有十五位后妃,共生了十一个儿子。其中地位 最高的皇后无子。除了三个儿子幼殇外,地位高的则是麟 趾宫贵妃生的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时只三岁;次为永福 宫庄妃生的第九子福临,时只六岁。其余是长子豪格,三 十六岁;四子叶布舒,十八岁;五子硕塞,十七岁;六子 高塞、七子常舒,均八岁;十子韬塞,五岁。
长子豪格是太宗诸子中唯一一个久经战阵,卓有威名 的统帅。,早在祖父太祖时代,他就以从征蒙古董夔、察哈 尔、鄂尔多斯诸部有功,被封为贝勒。此后,他先后偕代 善征蒙古札鲁特部,斩其贝勒;偕济尔哈朗讨蒙古固特塔 布囊,尽收其众;偕莽古尔泰率师人关,直逼明朝的都城北京,大破明宁锦援兵于广渠门外;偕岳还、萨哈璘围永 •f、克香河;从太,攻略宣府、朔州、五台山、大同,屡 败明军;偕多尔衮收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抵托里图定盟;还抵归化城,复略明山西边郡,毁宁武关,入代 州、忻州。天聪六年(1632年)六月晋封和硕贝勒,崇 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肃亲王,掌户部事。崇德年 间他虽犯了三次过失,但战场上仍然所向克捷:攻锦州, 征朝鲜,下山东,尤其在松山大战中,率先攻克松山,俘 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又进驻杏山,攻克塔山,可谓功绩 赫赫。他的文韬武略和他手握的军政重权,使他成了一部 分人臣瞩望的目标。太宗死后不久,两黄旗大臣就聚集在 豪烙府中,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鰲拜、 •秦塔瞻八人首先倡议立肃亲王豪格为君。豪格在他们 的怂恿下,也积极展开活动,派都统何洛会和杨善到和硕 郑裘王府中,争取得到济尔哈朗的支持。济尔哈朗的地 位、资堃仅居和硕兄礼亲王代#之下,他表示了对豪格的 支持。 -
可是,豪格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就是睿亲王多尔 I多尔衮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虽比豪格小三 岁,但多才多智,英武超群,在天命、天聪、崇德各个时 期的政治、军事生活中,其地位都远在豪格之上。天聪五 年(1631年)始设六部,多尔衮即受命掌吏部,而豪格 掌部则是在次年。崇德三年(1638年)伐明之役,多 尔把被任为奉命大将军,是左翼的主帅。他的功绩和威信 也都远在豪格之上。正当两黄旗大臣紧锣密鼓地策划拥立 豪侪之际,多尔衮所直接掌握的两白旗的大臣,也在积极筹划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的同母兄弟英亲王阿济格和 豫亲王多铎是他的坚决支持者。
争在崇德三年,朝鲜宾客朴答在向朝鲜国王报告皇太 极政权内部情况时就说:“彼诸王辈皆分党,多有乖争之 事。汗死,则国必乱矣。虎口即汗之侧生子,不定名位。 ……他日必有争立之举”。(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 国史料》上编卷57)虎口就是豪格。朴苒的预言真的成 了现实。
太宗死后的第五天,窨亲王多尔衮前往三官庙,召见 内大臣索尼(正黄旗人)商议册立之事,遭到了索尼的反 对:“先帝有皇f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清史 稿》卷249“索尼传”)索尼是太祖、太宗身边的亲信侍 卫长,天聪三年北京城下一战,豪格突入明督袁崇焕阵 中,明兵矢石如雨,索尼跃马弛入,拔豪格突出重围,阱 此与豪格有符很深的关系。另外,幵国大臣费英东之子阁 赖(止黄旗人)来找索尼,要他坚持拥立皇子。
太宗死后的第六天,两黄旗大臣首先在人清门共同对 天盟誓,然后进人崇政殿,为解决继嗣问题,举行一次决 定性的会议。会上索尼和鳌拜抢先提出立皇子,被多尔衮 诉声喝退。接着,英亲王阿济烙和豫亲王多铎劝多尔衮即 帝位,多尔衮见局势发展得如此严重,犹豫了一阵,没有 答应。多铎说:“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多尔 衮说:“太祖遗诏中也有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仅有 你。”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礼亲王代善是 "太祖次子、太宗之兄,资望最高,一向养尊处优,无意卷 入政争游涡..多铎既然把他抬了出来,他也只好出来表态。他模棱两可地说:“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 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清史稿》卷249“索尼传”)豪格见诸王意见颇倾向于多尔衮,而多尔衮已表示 推辞,这时他也故意推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说罢, 就坚决地退出了会场。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的那些早有 充分谋划和安排的两黄旗大臣们更方便地去促成实现自己 的意图。果然,两黄旗大臣们见他们的主子离席而去,便 一齐佩剑上前,说:“吾属食于帝,•衣午帝,养育之恩与天 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代善看情 形不妙,就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 于此议乎?”随即起身而去。,英亲王阿济格跟着也退了出 去。豫亲王多铎则沉默不发一言。
多尔衮的确不愧是一位聪明睿智之王,在这样严重的 僵持时刻,他随机应变,提出了一项影响清朝二百六十多 年历史的重大意见。他说:“你们的意见很对。肃亲王(豪格)既然谦让退出,没有继统的意思,那么就应当立先帝 之子福临。只是他年岁幼稚,暂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 朗)分掌八旗军兵,左右辅政。待他年长之后,当即归 政。”(《沈馆录》卷6)这一意见与两黄旗大臣提出的“立 帝之子”原则不背,既排除了豪格,又不影响多尔衮实际 掌握大权,真是一个名为让步实为进攻的绝妙主意。两黄 旗大臣当场无话可说,众人也都没有提出异议。于是,双 方紧张角逐了数日的继嗣问题,就这样一锤定音,诸王大 臣遂就此形成决议,共立誓书,对天宣誓而罢。
可是心怀不满的还是大有人在。朝鲜使臣李柃当时从# 沈阳送出的报告就说:“九王(指多尔衮)废长子虎王 (指豪格)而立其第三子(应为九子福临),年甫六岁,群 情颇不悦。”(《李朝实录》仁祖卷44)镇国公艾度礼在集 体宣誓之前,先自写了一份誓书,词云:“二王迫协盟誓, 我等面从,心实不服。主上幼冲,我意不悦。今虽竭力从 事,其谁知之? 二王擅政之处,亦不合我意。每年发誓, 予心实难相从,天地神明,其鉴察之。”(《請世祖实录》 卷5)他暗暗焚化了这份誓词,来向天地神明表白自己的 真心。在多尔衮的支持者这一方,英王阿济格心中对多尔 玫的立幼之举非常不满Z自退出之后,称病不出,帝之丧 次,一不往来”;豫王多铎既埋怨郑王济尔哈朗性格软 弱,未能说服大家共推多尔衮,更对多尔衮自己弄出新花 样极端恼火;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则四方奔走, 企图改变定议,他们首先秘密地对代善说:“今立稚儿,国 事可知。不可不速为处置。”
代善不愿多事,也害怕生事, 告诫他们说:“既立誓天,何出此言?更勿生他意! ”他们又 去找多尔衮,说:“王正大位,我当从王! ”多尔衮坚决表示 拒绝。他们又去找多铎,多铎干脆闭门不见,回说:“此非 相访之时!”两人只好再找代善,代善发怒道:“何为再发妄 言?祸必立至! ”(《沈馆录》卷6,《清世祖实录》卷1) 在豪括的支持者一方,两黄旗大臣基本满足了初愿,索 尼、图赖、谭泰、巩阿岱、锡翰、鳌拜在三官庙歃血为 盟,“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清史稿》卷249“索尼传”)
豪格的悔恨是不言而喻的,他提前退席,至此才发 现是弄巧成拙,丧失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在这人心浮动的 时刻,多尔衮为了巩固自己既经取得的胜利,迅速稳定局 势,此时反倒对豪格极意笼络。连朝鲜国的君臣也全都知道,“九王曾于世子少不顾念,今则致款有加”,“(九王) 前则待世子太薄,而今乃太厚云。”(《李朝实录》仁祖卷 44).八月十六日晚上,他将四处活动支持自己称帝的硕托和阿达礼逮捕以叛逆论斩,同时将参与其事的硕托之母、阿达礼之妻及一名太监、一名高丽妇人一齐处死,尤 其可见其人政治手腕的非同寻常。
就这样,拥立福临的定议又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内外 诸王贝勒率文武群臣齐集笃恭殿前,跪迎福临即皇帝位, 颁诏大赦,宣布以明年为顺治元年。这位新君就是历史1: 的顺治帝,生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 曰)。
那样激烈的斗争,结果却由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此轻松 地登上了皇帝宝座,奇怪吗?说来也不奇怪。两强相抗,
妥协折衷一下,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在太宗诸子中独 将福临选中,则是由他本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时他 是太宗五宫妃所生之子中仅存两人中的一个,而以他居 长。同时他的母亲年轻美丽,聪明机伶,在太宗晚年最得 宠爱。“子以母贵”,这在帝王之家选择继嗣时,是一个极 其重要的原因。
有人说,多尔衮提名福临,是因他与福临之母、永福 宫中美貌动人的庄妃早有私情。根据后来历史的发展,庄妃似乎是下嫁给了多尔衮的。可此时二人有无这种关系, 并能对顺治帝的即位发生影响,因属宫闱隐秘,仍然缺少 有力的明证。
下一节:康熙:发扬满清尚武传统的涉猎能手
返回上一级>>>清帝春秋:清宫皇帝秘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