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狂流2018-02-27
我们在观看有关清朝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士兵的胸前或背后,写着一个大大的“兵”字或“勇”字。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字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难道衣服上写着“勇”字就比写着“兵”字的士兵作战更勇猛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面大有学问在。
在满清王朝入关前,清军都是由八旗兵所组成的。可是当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原来八旗兵的数量已经完全不够用,于是满清统治者为弥补八旗兵的不足,所以就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武装力量。由于这支武装力量以绿旗为标志,所以就被称为“绿营兵”。
虽然八旗兵与绿营兵都属于清朝的正规军,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区别。八旗兵的地位较高,主要负责卫戌京师,是国家的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而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
不过,在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八旗兵自恃地位高,平时养尊处优,疏于训练,军纪涣散,战斗力一路下滑。等到乾隆年间,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完全不行了,就连民间的白莲教也剿灭不了,更不用替后来的太平天国了。
如此一来,单靠绿营兵就难以守卫如此庞大的疆土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开始允许地方官府招募乡勇。乡勇属于一种临时性的武装力量,平时若是没有战事,基本上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回家该干啥就干啥。只有打仗或者突发紧急情况时,才需要动用到他们。
由于乡勇不属于朝廷的正规军编制,为了将他们与正规军区分开来,所以就在他们的胸前或背后印上“勇”字,而印有“兵”的就属于朝廷的正规军。
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地位却有天壤之别。更让人讽刺的是,乡勇不仅待遇差,而且在打仗的时候,永远要冲在最前面当炮灰。然而,虽然正规军待遇好,粮饷多,但是却好吃懒做,战斗力不堪一击。
直到晚清时期,曾国藩操练乡勇,打败了太平天国,朝廷看到了乡勇的战斗力,这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可惜这时的满清王朝早已经日落西山,一切已经无法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