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03-14
光绪是清朝最不幸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都是在慈禧的淫威下度过的。他本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由于自身的软弱和慈禧的淫威,推行的许多重大措施连遭挫折,根本无法施展抱负。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也由于慈禧的反对而中途夭折,“六君子”被杀,光绪亦遭到软禁。光绪想有所作为而不能为,他的悲剧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病重。军机处特派人将庆亲王弈劻召回。庆亲王一到京城,先入宫拜见慈禧太后。太后向庆亲王道:“皇上病重,看来快不行了。我决定立醇亲王子溥仪为帝。”庆亲王说:“就支派上立嗣,溥伦是第一个应该继位的,其次则是恭亲王溥伟。”太后道:“我意已决,不必再议。”庆亲王知木已成舟,再说也无用,便道:“太后明鉴。”太后又说:“皇上终日昏睡,清醒时很少,你去看他一看,倘若醒着,可将此事告诉他。”
庆亲王转至瀛台,到光绪帝寝榻前,只见光绪双目微睁,气喘吁吁,骨瘦如柴,形貌枯槁。殿内仅有一两个老太监侍奉着,皇后、瑾妃都不在侧。庆亲王触景生情,不禁泪流满面。他请过安后,光绪帝有气无力地说:“你来得正好,我已令皇后去禀明太后,恐怕再也不能尽孝了,请太后赶快选一嗣子,不能再拖了。”庆亲王婉转地叙述了太后的旨意,光绪帝沉默了许久,才说:“立一长君,岂不更好。”庆亲王说:“醇亲王载沣,已授监国摄政王,嗣君虽年幼,但由他辅国,可以放心。”
光绪帝说:“这也好,但我……”说到我字,喉中竟哽咽起来。庆亲王连忙劝道:“皇上不必悲伤,如有谕旨,我当尽力去办。”光绪帝便说:“你是我的叔父辈,不妨直说,我自即位以来,名义上也有30多年了,如今溥仪入嗣,究竟承继何人?”庆亲王听后,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想了一会,才道:“承继穆宗,当然也承继皇上。”光绪帝道:“恐怕太后不允许。”庆亲王说:“这事交给我办。”说到这里,太监报称御医入诊,庆亲王替光绪传入。御医诊罢退出,庆亲王也随着出来,问御医病情。御医摇头说:“老臣实在无能为力了。”庆亲王又问:“还有几日可过?”御医只是摇头。
庆亲王料想已经挨不过太久了,于是入禀太后。太后说:“各省不知有没有良医,应速征入都方好。”庆亲王答道:“已经来不及了。”是日下午,太后闻报皇帝已不行了,便命太监取出寿服,给他穿上。光绪此时已昏迷不醒,但在太监给他穿寿服时,似乎又有了点意识。他用手阻挡,不肯穿衣。按惯例皇上弥留之际,必须穿上寿服,若驾崩后再穿,则被认为不吉祥。太后闻光绪不愿穿,便令从缓。不久,光绪即驾崩。谥为德宗景皇帝。
慈禧闻光绪已死,于是颁布遗诏。庆亲王听到帝崩,赶快入宫,禀太后道:“新皇入嗣,承继的是穆宗吗?”太后道:“那自然。”庆亲王说:“承继穆宗,是应该的,但光绪皇帝,也不可无后,应该由嗣皇兼祧。”太后不允,但在庆亲王一再奏请下,终于勉强答应。兼祧之制一定,光绪帝才算有嗣。对此最感激的,当然是隆裕皇后。
光绪死后不到24小时,慈禧皇太后那拉氏也随之而去。对于73岁的慈禧太后的死,人们没有疑问;但对于38岁的光绪帝,人们难免要问,为什么那么巧就死在慈禧太后之前?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成为一桩历史疑案。
民间盛传,慈禧病危时,觉得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唯恐死后光绪再搞维新运动,因此设法把他毒死,以绝后患。这个说法也有些根据。《清室外记》就认为光绪是被太监李莲英害死的。据光绪的御史回忆,西太后病重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光绪很高兴,慈禧大怒说:“我不能死在他前面。”《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中称,光绪当天突然腹痛,在床上乱滚无人管,后死去。
但是,根据为光绪皇帝诊病用药的记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的理论,证明光绪的确死于疾病,并非他人所害。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光绪自幼多病,身体素质差;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病情加重;临终前半年心肝腑脏皆损,死前五六天已卧床不起,进入弥留状态;临终前未发现中毒或其他伤害征象。另外,慈禧的病是慢性的,在死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腹泻和胃燥,并无必死之兆,因此,她应不会担心自己会死在光绪皇帝之前。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大量光绪帝的“脉案”(即“病历”)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出现了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症状,危急万分。第二天又有三名御医入诊,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病势危笃已极。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帝的病象已呈现“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都“甚感棘手”。十月二十日,光绪帝已是“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说明已危在旦夕。十月二十一日子时(夜半),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次日午时,则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搧,阳散阴涸之象”。延至酉时,终于“龙驭上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