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9-09-26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
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年—1806年),出生在北爱尔兰安特合郡的大地主家庭,1759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进修,师从荷兰伯爵亨利·福克斯。
他还是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于1793年抵达中国,欲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却无功而返。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1、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按:珠山即今之舟山)
2、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子,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3、请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4、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5、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一千七百八十二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6、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外征收。……
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
一、出发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加尔尼为正使,乔治·司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95名卫兵,由兵船护送,费用归东印度公司负担。所携“贡品”,约值13124磅,内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俱为用心选购,以表示英国文明。
二、抵达中国
1793年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北京。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
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乔人杰和通州协副将王文雄上船迎接,并准备菜蔬酒肉迎接。使团进入天津,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的欢迎。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三、觐见乾隆帝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同时,英国使团向清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对于英国人在大型礼物上的摆谱,清廷工匠、官员认为天球、地球之类的与清宫所陈列者并无差别,而装饰反而不如中国,玻璃挂灯也与圆明园中者无异,所谓需要专人装配的钟表,其方法“并无(早前所宣称般)奇巧”,和北京城内钟表匠的作法相同。
乾隆在看到礼物之后,觉得英使不过是夸大其词,因为“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马戛尔尼本人也称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必如孺子之见猛夫,战栗而自匿自首也。
乾隆帝要马戛尔尼跪拜,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礼,坚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帝大为不怿。及见到国书,复知英使之来,并非专为贺寿,实别有干请,决定要他早日离去。
马戛尔尼以书面列举请求,所有浙江、天津通商,京城设立货行,给予舟山小岛,另拨广州地方一处居住,减免广州、澳门往来各税,明定海关税则,俱不准行。马戛尔尼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由于上述请求涉及割地和免税,因此清政府严正拒绝。
四、离开中国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在游历了中国东部之后,11月9日,使团抵达杭州,12月9日抵达广州,两广总督在广州送行。
之后,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马加尔尼和他的随从团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清朝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说,乾隆对英使的首次访华,感受到的是英国对清朝的威胁,乾隆认为军事防御迫在眉睫,而非盲目自大,对于外交礼仪斤斤计较。
乾隆故意找理由,用这样一封信回绝英使的各种对其有利的要求,希望对方赶紧走。同时,乾隆也担心他这封回信会触怒英国,导致对方开战,于是紧急部署沿边防御。
她提及美国历史学者马世嘉(Matthew Mosca)的著作《从边疆政策到外交政策:印度问题与清代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变》,该书表明,在马戛尔尼到访中国的同时,清朝逮捕了一个廓尔喀族间谍,从他那儿了解到,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乾隆意识到英国对喜马拉雅山外造成的威胁。
沈艾娣研究及分析1996年出版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的600份军机处、宫中档、内阁、内务府文件后。指出只有一两份文件与“磕头礼仪”有关,当中有乾隆皇帝抱怨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指出乾隆不该希望人人向他磕头。
她指出,在马戛尔尼离开北京时,乾隆颁布了很多加强军事防御、防止英国袭击的文件。乾隆下令各地严守海防口岸,做好防御的军事准备,特别是舟山和澳门地区。要提前备兵,避免英国人的占领。
乾隆还下令,英国人可能会对中国发起进攻,需要减税;清朝所有的税务官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收税,不准敲诈,尤其是广东的税务官员,面对大量英国商船,不可以提高税率,给他们进攻的借口。其余的大量的信件是关于各地政府如何做好军事防御。
对于“马戛尔尼访华受到清朝不平等的待遇,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这一解析,沈艾娣指出18世纪的欧洲,没有所谓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它表明,英国人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大使会见中国皇帝的场面。
马戛尔尼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对于中国‘磕头礼仪’的担忧。果不其然,之后的很多英文资料大都对‘磕头礼仪’进行了渲染。
19世纪关于马戛尔尼出使的记载,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中国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国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英国人自己不会讲英国是帝国主义,要侵略他国,卖鸦片给它们,于是,他们讲‘我们打仗是有道理的’……在讲中国近代史时,英国人继续把马戛尔尼访华的事件放在前面,继续引用这封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继续强调那时的中国自大愚昧,对别国不平等,继续讲这个能够为鸦片战争‘自圆其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