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怎么回事

梓岚2017-07-11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它以袁绍的彻底失败、曹操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争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与袁绍本是少年奔走之交,互知对方之底细及其为人。曹操、袁氏兄弟均有野心,及至董卓乱后,二袁雄踞南北,各霸一方,狼子野心更加暴露,因此曹操对于他们的势力、行动及其发展无时不在关注中。

曹操确立的先解决吕布、张绣、袁术等南面、东面之敌,绝除后顾之忧,然后北战袁绍的战略是正确的。不二年,这个战略任务便完成了。与此同时,西抚韩遂、马腾,东联孙策也获得了成功,韩、马遣子入侍,孙策受命明汉将军,刘表也表示了中立态度。这样,西面、东面、南面都取得了相对安定,改变了原来的军事态势,于是便可放心北拒袁绍了。

论者常把袁绍说得很笨,其实时之袁绍也很明白,曹操今非昔比,已成了最危险的敌人。他同曹操一样,为了对付主要敌人,也懂得必须先除后顾之优。因此,他也想稳住对方,所以接受了曹操派孔融持节拜其为大将军,都督四州事。他的后顾之忧是公孙瓒。

袁绍、公孙瓒为争夺冀、幽地盘,早在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即不断攻战。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绍与原幽州刺史刘虞旧部鲜于辅等合兵破公孙瓒于鲍丘(鲍丘水,今北京密云境潮白河)。建安三年,袁绍大军攻璜,四年春瓒败自焚而死。

袁绍北战公孙瓒从战略上说不一定是错的。但在客观上却为曹操提供了驰骋徐淮、发展壮大势力的机会。曹操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客观为他提供的这一契机,乘时南征东剿。前述荀或、郭嘉所谓“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之献策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曹、袁双方至少从建安二年即开始为一决雌雄而积极备战。建安四年,双方都完成了解除后顾之忧的征讨,一场关键性的战争便即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1.战前谋略的确定

这里所说的“战前”是指建安四年春袁绍攻灭公孙瓒以后至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出兵白马以前的一段时间。

在这不过八九个月的时间里,双方都在加紧谋划,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战略部署。

袁绍攻灭公孙瓒后,即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剌史,外甥高千为并州剌史,自领冀州牧,完成了四州相倚、总统于己的整体的大的战略部署。无疑,如从人力物力条件看,曹操仍未完全摆脱在一定程度上的内线作战态势。

据记载,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用于对操战争的兵力有“十余万”;而曹操调动到河北前线的兵力不过三万余人。但就双方兵众精神状况言,袁绍之众连年与公孙瓒作战,最后获得胜利,是疲兵、也是骄兵。袁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

曹操之兵虽也征战历年,但却始终知道自己处于劣势,上下自戒,保持着较高的战斗警惕性;并且训练有素,正如曹操在后来发的《军策令》所言,“是时士卒精练,不与今时等也。”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按照自己“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战略夙志,开始具体的战略部署。“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湛及南阳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这个战略方案提出后,没有得到谋士们的一致同意。持反对意见者以三军统帅沮授为代表,他认为:“近讨公孙,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如此可坐定也。”这是稳扎稳打的战略思想,其意重在三点,第一,先事休兵养民;第二,谋得出师有名;第三,以自己优势兵力抄略边界,坐待其疲而取之。郭图、审配支持袁绍的战略,不同意沮授的意见,说:“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连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其执(势)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图难也。”沮授针对郭、审的意见进而从战争性质的高度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说:“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迎天子,建宫许都,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

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于此可以看出,沮授同袁绍等实际存在着本质性的分歧。在沮授看来,伐曹“违义”,因为曹操奉迎天子,义在曹方;恃众凭强,骄兵必败;兴“无名”之师,实非万全之策。这样的灭自己志气、长敌人威风,而且有点迂腐的观点,当然不会被袁绍所采纳。郭图、审配等再次对沮授进行了反驳,并向袁绍提出了不可重用沮授的意见,说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袁绍于是分沮授所统之军为三都督,使沮授、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总的战略定下后,袁绍作了如下部署:第一,以三子袁尚镇守冀州,次子袁熙、甥高干镇州如旧,袁谭随征,以别驾王修镇青州;第二,命军师审配、行军司马逢纪主持后方,负责粮草运输;第三,自统大军,精兵十万,精骑万匹,以长子、青州刺史袁谭兼大将军幕府长史,以将军颜良、文丑为前锋,以步兵校尉高览、蒋奇、屯骑校尉张郃、越骑校尉韩荀以及主簿陈琳、参谋许攸等从军出征,兵趋黎阳,南下攻许。

针对袁绍其人以及不断变化的军事态势,曹操及其僚属很早就在不断地探讨御敌、灭敌之策。有时竟困扰得曹操焦躁不安当时荀或和郭嘉均从成败不在强弱而在主帅之才智的角度做了分析,结论是绍必败,操必胜。荀、郭对曹操与袁绍所做的对比,反映着僚属对操的评价,对于我们现在认识曹操依然很有帮助,荀或说:

古之成败者,诚其有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荀或在这里就任人、决谋、明法、待人四个方面归结为度、谋、武、德,分析了曹操胜绍之处。郭嘉则在荀或“四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为十个方面,从而更加肯定了操必胜而绍必败的道理。#p#分页标题#e#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郭嘉除复述并补充了荀或的度、谋、武、德四胜之外,又增加了道、义、治、仁、明、文六胜。曹操听了荀或、郭嘉之言,很是高兴,因笑之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荀或、郭嘉对曹操和袁绍的对比评论,立足于鼓劲、增强信心,以长自己志气,所以难免溢美曹操、贬损袁绍之处,但基本内容和整体精神是符合实际的。他们的谈话,并非臆测,更非捏造。因为荀、郭二人都是从袁绍那面过来的,他们对袁绍的了解如同对曹操的了解一样清楚。荀或、郭嘉的话的确起到了稳定人心、增强信心的作用,尤其是对曹操认识自我、发扬其优点起了积极作用。所以,当许下诸将闻袁绍将攻许而表现出恐惧时,曹操立即为大家打气,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这本鼓气之言,但不识时务的孔融却偏要出来唱反调。孔融对荀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这是一种悲观论,若其然,则只有自待其毙了。荀或完全拥护曹操的乐观御敌精神,因而针对孔融的说辞作了如下反驳.•“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经过争论,曹操及其诸将都很清楚,袁绍来犯,只有抗争一途,否则就是坐以待毙。

战略决策既定,建安四年秋八月,曹操率精兵二万,进军黎阳,以示抗绍。同时作了如下部署•.

第一,使琅琊相臧霸等率领精兵人青州。史载,“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命平虏校尉于禁屯河上,驻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东郡太守刘延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以阻击袁军南下;

第三,命夏侯惇军屯敖仓、孟津,以为西面策应

第四,九月,分兵守官渡。以裨将军徐晃、张辽率兵万人在官渡布防;

第五,争取关右诸将中立。凉州牧韦端使从事杨阜诣许观望动静,杨阜返回后对关右诸将大说曹操的好话,实际是把荀或、郭嘉等的观点带回凉州,说“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三国志•杨阜传》)杨阜的一番话稳住了关右,使其至少保持中立;

第六,使治书侍御史卫觊镇抚关中,并听从卫觊的意见派谒者仆射监盐官,司隶校尉钟繇移治弘农,从而加强了对关中的控制;第七,争取荆州牧刘表中立。当时刘表是袁绍和曹操都想争取的对象,刘表长期与袁绍联合。刘表使从事中郎韩嵩到许,操以嵩为侍中、零陵太守。韩嵩回到荆州,“盛称曹公之德”,刘表虽疑韩嵩“怀贰”而囚之,但也从此定下了既不助袁也不援曹的中立政策。这对曹操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胜利;

第八,外围布防以牵制敌人。命河内太守魏种备战于西,以知兖州事程昱率兵驻鄄城,备战于东。同时,为防意外,免除后顾之忧,以厉锋校尉曹仁率部驻守阳翟(今河南禹县);以扬武中郎将曹洪率部驻宛县,以防刘表;以裨将军李通和汝南太守满宠驻守汝南,以防孙策;

第九,命荀或留守许昌,都督后方诸事。

对于袁绍、曹操的战略部署,论者大都以事实论英雄,因而多言袁绍之非而称曹操之得。其实,就当时袁绍的绝对优势兵力而言,出黎阳,战白马,经阳武,取官渡,直捣许昌不是没有可能的,问题是迟于行而疏于备,给曹操以可乘之机。固然,如果以优势之兵分几路渡河南下,会使曹操的兵力因过度分散而削弱,战略上可能会更有利。曹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完全掌握了袁绍的战略意向,针对袁绍的直线进攻方略,不在沿河构防御敌,而是后退一步,布防官渡,以逸待劳。总的来看,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而遽使战局变化,孰胜孰败应该是不可预料的。

2.抓住战机,趋兵击刘备

在曹、袁战争不可避免,尤当袁绍大兵压境之时,许多想谋害曹操的人开始乘机行动起来。

建安四年十二月,曹操军驻官渡时,有“常从士徐他等谋杀操”。徐他人操帐,见校尉许褚在旁而慌张色变,被许褚察觉杀死。

此前,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衣带密诏,与刘备及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等谋诛曹操。刘备是在曹操击灭吕布后随操还许的。操待备甚厚,表备为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但刘备却在暗地里同董承等相结,密谋除操。史载,正当董承与刘备等密谋于内室而未发的时候,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吃饭,漫不经心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

刘备闻言,一是怕操将自己视为英雄,二是以为曹操知道了什么,吓得两手发抖,筷子掉在地上。当时正值雨天打雷,刘备遂掩饰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很奇怪,足智多诈的曹操竟然没有发现刘备之诈。刘备如坐针毡,亟想逃出许都。事有凑巧,时袁术已是穷途末路,想从下邳北走投袁谭,因此曹操便派刘备及将军朱灵截击袁术。刘备既出,程昱、郭嘉得知后焦急地对操说刘备不可纵。”曹操听了郭嘉、程昱的话,也醒悟了,但刘备已经走远,追之不及。#p#分页标题#e#

刘备、朱灵截击袁术,袁术不得过,返回寿春,不久死去。袁术既南走,朱灵还许,刘备遂据下邳,乘机杀徐州刺史车胄,然后留关羽守下邳,自还小沛。东海昌豨及郡县多叛操归刘备。刘备兵马很快发展为数万人,并遣使同袁绍连兵,共同对付曹操。顿时,曹操又增加了一股新的敌人,成了腹背受敌之势。曹操即遣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击刘备,不克。刘备傲气十足地对刘岱等说,像你这样的人来一百个对我也没办法,即使曹操自己来,胜负也未可知。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衣带诏事暴露,曹操杀董承及王服、种辑等,夷其三族。此时,曹操更知刘备其人,不可不除。因此决定趁袁绍迟疑未发之际,亲自率兵讨伐刘备。当时,诸将都不同意曹操亲征,他们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对大家解释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支持曹操的决定,帮助曹操做诸将的工作,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曹操同他的谋士及诸将很快统一了认识,立即率兵急趋而东,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刘备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曹操正与大敌袁绍对峙,不能东顾;及至探子来报曹操兵马即到,大惊失色,但依然不信,于是亲自率领数十骑登高暸望曹军,见旌旗招展,自知不敌,便弃众而逃。曹操尽收其众,虏备妻子,进拔下邳,擒关羽,又击破昌豨。刘备奔青州,通过袁谭投靠了袁绍。

曹操正月出征,当月还军官渡,大约只有十数天的时间即解决了刘备的威胁,免除了两面作战的危险。事情果如曹操、郭嘉等所料,袁绍果然“性迟而多疑”,没有乘曹操东征而袭其后。史载,曹操率师东去,冀州别驾田丰曾经向袁绍进策说:“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袁绍借口小儿子生病,离不开,没有发兵。田丰为失掉这一机会很生气,举杖击地说嗟乎!事去矣!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

由上可见,曹操驱兵击刘备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用一句现代话说,这决策的正确就体现在一个“时间差”上。等袁绍回过味的时候,问题巳经解决了。

正确的决策来自于知彼知己。曹操的聪明就在于一知袁绍迟于行,二知刘备新起战斗力不强,三知率军直趋足以慑敌。

正确的决策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后顾之忧解除了,士气大长了,军队复还官渡,陡增斗志。可以说,曹操抓住时机击溃刘备,战争规模虽不甚大,但其历史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官渡之战的前奏、预演,坚定了从将帅到士兵战胜袁绍的信心。

3.声东击西,首战告捷

曹操击溃刘备,迅即返回官渡,重新部署前哨兵马,严阵以待敌来。袁绍在曹操趋兵而东,阵地空虚之时,不接受田丰建议“举军而袭其后”,现在曹操已经打败刘备,而士气正旺,诸将大加佩服曹操用兵之明的时候,倒急于击操攻许了。

袁绍准备攻许,别驾田丰说:“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应该说,田丰所献疲敌之战术是很有道理的。但袁绍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去。田丰其人不识时务,坚持己见,反复陈说,把袁绍惹火了。袁绍以为田丰是有意“沮众”,令人将其铐上大架,押回邺城大牢。

田丰被囚,诸将无复敢言。袁绍即命陈琳作檄文,发往各州郡,数操罪恶。檄文很长,从“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讲起,暗喻自己(袁绍)要像周勃等那样“兴威奋怒,诛夷逆乱”,继而痛骂曹操祖宗,“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倌、徐璜并作妖孽”,“父嵩,乞丐携养,以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然后述操之恶,说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知恩不报,“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放志专行,胁迁省禁,卑侮王宫,败纪乱法,坐召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蒙显诛,腹议者蒙隐戮,道路以目,百寮钳口”;结论是“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操豺狼野心,潜苞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灭中正,专为枭雄”,不得不讨;最后说自己“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雷震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而沃煤炭,有何不消灭者哉!”

檄文对曹操做了完全彻底的否定剖析,很有煽动力、感染力。文中所列事实,虽多实有,但由于站在敌对的角度分析问题,当然亦多夸张、愤懑、攻击之词。

讨操檄文发出后,袁绍遂于二月进军黎阳。时袁绍的属将,甚至是一些主要将领对讨伐曹操都毫无信心。沮授临行,散资财给其宗族,悲观地对其弟说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伯珪(公孙瓒),众实疲敝,而主骄将忧(侈),军之破败,在此举矣。”相反,曹操诸军倒是豪气十足。振威将军程昱以七百兵守鄄城,曹操想给他增兵二千,昱不肯,操誉程昱之胆“过于贲、育”。贲指孟贲,育指夏育,皆古之勇士。

袁绍遣其将郭图、淳于琼和颜良渡河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夏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对曹操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境,在白马以西),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曹操采纳了荀攸的计策,引兵西向延津。

袁绍闻操将渡河击其后,立即分兵西应;操乃引军东趋白马,直到离颜良营地十余里,颜良才发现曹军,大惊,仓促迎战。操使裨将军张辽、偏将军关羽(此前,正月曹操击溃刘备,擒关羽以归,拜偏将军)为先锋率先击敌,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操“声东击西”的战术获得了圆满成功。关羽斩颜良立了大功,曹操表封羽为汉寿亭侯。#p#分页标题#e#

曹操解白马围,然后“徙其民,循河而西”袁绍气极,渡河追操。沮授谏阻袁绍说:“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有其难,众弗可还。”绍不从,授知必败,在即将渡河的时候不禁长叹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辞。袁绍对沮授既阻其军,又要辞官,非常痛恨,于是又分其所部兵马一部归郭图统率。

袁绍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白马山南阪下,立即酝酿成诱敌之计。他令登高瞭望来敌情况。瞭望哨先是报告大约有五六百骑来到;继而报告,又来了一些骑兵和不可胜数的步兵。曹操说,不用报告了。遂令骑兵“解鞍放马”。是时,自白马撤下的辎重都放在路上。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明白曹操的计谋,对大家说••“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不久,绍将文丑和刘备将五六千骑先后来到,诸将说,可以上马了。曹操说,没到时候。不一会儿,敌骑来得更多了,而且分头争抢辎重。曹操说,可以上马了。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纵兵而出,大破绍军五六千骑,斩其将文丑。曹操的诱敌战术获得了成功。

颜良、文丑皆袁绍名将。刚刚接战,袁绍即失两员大将,全军震动,为之夺气。

曹操斩颜良、诛文丑,首战告捷,均为谋胜而非兵胜。这是曹操军事思想的胜利。无疑,这又一次激励了全军士气。一方“气夺”,一方“气盛”,未来之战局,便不难可知了。

4-出奇制胜,会战官渡

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后,军还官渡,袁绍则屯阳武,两军处在相持态势中。秋七月,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操而归附袁绍,袁绍遣刘备率兵助刘辟,郡县多响应。刘备攻略汝、颍之间,自许昌以南,吏民不安。曹操遂以曹仁率骑击备,大破之,刘备又还走袁绍。时,袁绍另遣别将韩荀由西路趋攻许昌,曹仁既破刘备,遂又由西路趋师北上,击韩荀于鸡洛山(今河南密县东南之径山),大破之。刘备知袁绍难成大事,“阴欲离绍”,于是劝袁绍南联刘表。袁绍遂派刘备将本部兵复至汝南与黄巾共都等部合,有众数千人。曹操遣蔡扬击刘备、共都,失利《三国志•武帝纪》说,蔡扬“为都所破”;《资治通鉴》记谓,蔡扬“为备所杀”。记载不同,当以本纪为是。

袁绍在遣刘备、韩荀分东西两路南向以抄许后的同时,自率大军由延津进驻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准备寻找机会同曹操决战。沮授又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该以持久战对操,对绍说:“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资货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校尉张郃也不同意与操战,认为应当密遣轻骑抄略曹操的南方。

这样,曹军就会不攻自败。袁绍听不进沮授、张郃意见,遂于八月又将大军连营向前推进,在原武(今河南原阳)官渡以北一线布兵,东西数十里。曹操分兵相应,并急调屯兵原武的于禁军回守官渡。九月初一日,曹操趁日食之曰出兵与袁绍战,不利,复还,坚壁。袁绍大军逼近官渡,双方展开了工程战。

绍为高橹(无顶楼),起土山,射(曹)营中,(曹)营中皆蒙楣,众大惧;太祖(操)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

这是有趣的斗智斗勇斗技的战斗。曹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保住了自己的营垒,抑制住了袁绍的袭击。

时,曹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不少人叛归袁绍;后方官员,甚至许昌的官员和军中的将领,也有暗通袁绍者。曹操有点忧虑,写信给留守于许的荀或,商量放弃官渡而还保许的事,荀或立即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

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同袁绍不一样,他愿意而且善于听取属下的建议。他按照荀或的意见办,顶住困难,坚壁对敌,同时积极窥测动向,捕捉战机,谋划用奇而制敌。

曹操首先是在袁绍的军粮方面打主意。《孙子》曰:“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曹操注《孙子》这三句话时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可见曹操对军队的辎重、粮秣是非常重视的。时探子报知,有袁绍运粮车千乘至官渡,曹操用荀攸言,即以偏将军徐晃和史涣击走袁绍护粮将韩猛,“烧其辎重”。

论者或谓,曹操把袁绍的千乘粮食全烧光了。于理度之,当不如此。“辎重”,按照杜牧注《孙子》仅指“器械及军士衣装”;一般说来,还应包括军车等。《孙子•军争篇》原文和曹操注都以辎重、粮食、委积分列并称。张预注《孙子》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皆亡覆之道”,也是与《孙子》原文一样,把“辎重”同“粮食”分开。由此可见,徐晃、史涣“邀击(韩)猛,破走之,烧其辎重”,并不一定是把粮食都烧了。这时曹操非常缺粮,所以极大可能是“烧其辎重”而取其一部分粮谷。这也就是史记“烧其辎重”,而不像记后来夜袭乌巢那样用“尽燔其粮谷”一词的原因所在。

冬十月,袁绍再次遣车运粮,使其将淳于琼等率兵万余人护送,宿袁绍本营以北四十里之故市、乌巢。沮授怕有失,劝袁绍另派步兵校尉蒋奇率军在外保护,以防止曹操偷袭,袁绍不听。此期间,谋士许攸向袁绍进乘虚攻许之策,说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夜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袁绍认准死理,一定要“先取操”,别的策略全不考虑。

史载,正在此时,许攸家中人犯法,被审配抓起来,攸怒,投奔曹操。曹操闻许攸来,来不及穿鞋子,赤足出迎,抚掌笑曰:“子远(攸字),卿来,吾事济矣。”许攸问操,“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操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操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操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p#分页标题#e#

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大喜,于是留曹洪、荀攸守营,亲自率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夜从间道出,每人抱着一束干柴,路上有人问,则答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路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便到了乌巢。既至,迅即包围了淳于琼的屯营,大放火,淳于琼营中大乱。时巳天亮,淳于琼见操兵少,出战,不利,被操击回。

袁绍闻曹操袭乌巢,不听张郃“先往救之”的意见,仅以轻骑救淳于琼,而以重兵攻操老营。操在乌巢又一次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史载,绍骑至乌巢,操左右对其说,敌兵已很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敌兵谭近,士卒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殊死战”,于是大破敌军,斩淳于琼,尽燔其粮谷宝货。

这时,曹操又一次忘乎所以,暴露出他嗜杀残酷的一面。他将淳于琼以及士卒千余人的鼻子割下来,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绍军将士无不为之战栗。

绍军败,张郃、高览等降操。绍军惊扰,大溃,绍与袁谭等弃军去,仅与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

绍余众降,操认为他们是被迫伪降,所以统统杀掉,“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曹操为人的两面性常在同时同地表现出来,就在他大杀降俘的时候,清查袁绍文件,得许下及军中人给袁绍的信,即令全部烧掉,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表现出宽容大度的一面。

官渡大胜,曹操遂上言朝廷报捷,尽述袁氏兄弟蓄谋称帝的罪恶,指出“绍宗族累世受国重恩,而凶逆无道,乃至于此”,然后讲自己“辄勒兵马,与战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

5.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

官渡之战操胜绍败。探其原因,范晔和司马光认为,“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那么从曹操方面分析,原因又在什么地方呢?他的部下荀或、郭嘉、荀攸、贾诩等都曾论说曹操必胜袁绍,他们都是从事物的一般必然性说的。现在看来,最为重要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众虽少,却是王者师,出师有名,讨逆伐邪,正义在己。正义之师,其气自盛,其势易壮。两军相敌,义者胜。

第二,长于从善。曹操也有刚愎自用的时候,但在对待袁绍,特别是官渡之战期间,曹操自始至终都很注意听取属下意见,而且随时融人自己的思想,变为行动。他采用了荀或、荀攸、贾诩等谋臣和新投来附的许攸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于此,袁绍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田丰、沮授、许攸、张郃的正确意见,全被拒绝。

第三,将士精练。曹操以比袁绍少得多的兵力抗袁绍,虽然有时将领也有畏惧表现,但总的来说,士气较高。原因就在将士训练有素。这一点,不仅郭嘉等人自诩,即使旁观者和自己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如凉州从事杨阜说操“法一而兵精”,沮授称“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等等。

第四,善于用奇。操善用兵,世人共认。自己的人,郭嘉誉其为“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敌方的谋臣,田丰称其为“变化无方(没有一定之规),众虽少,未可轻也”。的确是这样,前后数战,无不有奇。诸如,不在沿河御敌,而退保官士布防,“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声东击西”趋兵救白马,斩颜良;饵敌轻进斩文丑;抓住时机,巧用时间差,击溃刘备;坚壁守垒以老绍兵;出其不意纵兵烧敌辎重;打好关键一仗,置军死地而尽燔敌之粮谷,等等。

第五,亲临前敌,壮己志气,灭敌威风。可以看出,凡重要战役,曹操均亲临前线,直接指挥,而且敢于让敌骑逼己“背后”,一鼓而战之。刘备为什么望见曹操“旌旗”即已胆怯,不战而溃了?原因就在曹操善战有名,具有慑敌之威。火烧乌巢,为什么袁绍大将淳于琼轻易授首?亦当曹操亲临,士兵奋战,敌兵气夺之故也。


下一节:曹操讨平袁氏兄弟

返回首页阅读>>>曹操生平档案故事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