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7-07-11
曹操据有荆州,扩大了地盘,壮大了力量,威声大震。东面孙权、刘备无不感到恐惧,急谋自存之策。当时,曹操本有两条可取之策,一是不要在江陵停下来,而是乘胜迅即东下继续追击刘备,以各个击破为指导思想,急破刘备于孙、刘联盟形成之前;二是索
性缓攻刘备,先事休整,用贾诩之策,以其破袁氏、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的声威,“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以达到“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的目的。但曹操的决策,既非前者,也非后者,而是在江陵耽误了一段既不长也不短的时间,给了敌人以喘息的机会,致使孙、刘联盟得以形成。
史载,曹操趋兵荆州之时,孙权知不能敌,已经开始了联合刘备以抗操的行动。他听从鲁肃之议,让鲁肃借吊刘表之丧的机会,相机说刘备使抚刘表之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是孙权属下首倡并致力于孙、刘联合的重要人物。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晨夜兼道”,及至江陵,闻刘琮已降操,刘备也正惶恐南逃。鲁肃北向迎刘备于当阳长阪,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操。时刘备新败,正苦无安身之地,很髙兴地接受了鲁肃意见,随鲁肃东走夏口。然后,过江退守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这时,刘备实际上也在酝酿孙、刘联合抗操的问题。先此,刘备屯新野,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诸葛亮对刘备深刻地剖析了天下大势,指出自董卓巳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种孙刘必然联合的趋势,却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他以自己势大,所以再没有想到运用故伎离间孙刘,以利各个击破。他把刘备视作屡败之将,觉得只要沿江而下即可彻底击败;孙权小儿更非对手,只要大兵压境,再恫吓一下,就会俯首听命,就会像公孙康送袁尚头那样把刘备的头送来。这样分析曹操当时的心境是有根据的。
据载,刘备东投孙权,曹操的属将大多认为孙权必杀备。这实是经验之谈,他们把孙权视作公孙康。曹操实际上也受此种思想影响。当时,只有程昱认为孙权不仅不会杀刘备,而且必然与之联合。程昱说:“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程昱的分析是对的,孙权没有采取杀刘备以求自保的策略,而是“多与备兵,以御太祖(操)”。
曹操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判断,略作军事部署,以后军都督、征南将军曹仁和军粮督运使夏侯渊驻守江陵,以厉锋将军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然后遂即率所部及新附荆州之众顺江东下。
曹操率兵自江陵顺江东下,刘备、诸葛亮甚惧。诸葛亮奉刘备之命随鲁肃见孙权于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劝说孙权早下决心联合抗操。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时为刘备军师,也是力主孙、刘联合的人物。诸葛亮对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这是一种激将的方法。孙权听后勃然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后,诸葛亮为其分析大势:“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可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的分析着意以下几点,(一)刘备尚有一定势力;(二)曹兵乃是疲惫之师;(三)曹军“不习水战”;(四)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五)孙、刘只要“协规同力”,一定能够破操;(六)破操之后鼎足之势成,你孙权就可稳有江东了。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很高兴,答应进一步同群下计谋。
正在此时,曹操的恐吓书送到了孙权面前。信上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封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有震天骇地之势,自然产生了威慑力量。“孙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明确提出了投降主张,说:“曹公豺虎也,既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从一定意义上说,张昭的话虽属悲观论,但也不无道理,因为曹操的确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策略得当,的确能够将孙权彻底击垮。孙权惶恐之际,力主孙刘联合的鲁肃坚定了他的抗操决心。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鲁肃也用激将法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召回。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初从孙策,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孙权讨刘表之江夏太守黄祖时,瑜为前部大督。周瑜从鄱阳被召回,表示了与鲁肃同样坚决的态度,对孙权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这是有针对性的,从政治的角度首先揭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动辄以朝廷为辞的实质,抗操并非抗朝廷,而是为朝廷除贼。然后,讲述了能够战胜曹操的具体理由,先是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第二,“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p#分页标题#e#
又今盛寒,马无藁草”,是舍利趋弊,舍长就短;第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中原)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巳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周瑜愿请得精兵五万人,进驻夏口以与操决战。孙权抗操决心遂定,因拔刀斫去奏案的一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孙权对周瑜说:“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张昭)、元表(秦松)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倶办。卿与子敬、程公(程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孙权的抗操决心又反过来给周瑜等以极大激励。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将兵与刘备一起拒操,同时以鲁肃为赞军校尉,筹划方略。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顺水而下的曹军相遇。
赤壁位于今湖北蒲圻市西北,隔江与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东北)相对。
据载,两军刚一接战,曹操即吃了败仗,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在北岸乌林一侧。
为什么初一交战即失利呢?直接的原因有四:一是曹军中瘟疫流行,病者甚众;二是曹军不习水战,站立尚且不稳,何来战斗力;三是曹操料敌不周,自以为势不可挡,猝然相遇,缺乏思想上的充分准备,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调度与部署;四是狭路相逢,曹军虽众,但江中相接者却是对等的一句话,本处优势的曹操,在此特定的情况下反转处于劣势了。
下一节:曹操最终兵败赤壁
返回首页阅读>>>曹操生平档案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