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袁绍双雄相争谁能取胜

梓岚2017-08-14

在北方各路诸侯彼此的争斗中,曹操与袁绍都经过无数次奋战,打败了各自身边的对手,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北方地区两支最为强大的军阀势力。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当双方的势力开始相互碰撞时,一决雌雄在所难免。

既然曹操要与袁绍争夺天下,那首先就要看看双方各自有些什么砝码:

(1) 袁绍的优势:他当时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的管辖权,也就是北方的四个主要省份都在他的掌控中,兵力有十多万人。而曹操当时的地盘只有许昌一个地方,兵力三万多人,似乎明显与袁绍相去甚远。

(2) 曹操的优势:汉献帝在他的手里,有皇帝在就代表了正统,代表了道义,在与袁绍的斗争中,曹操绝对是站在了正义的高地上。

既然曹操代表正统,而袁绍代表叛逆,那么天下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都愿意投奔曹操,而不是去袁绍那里助纣为虐。当时的皇权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教导大家要“忠君爱国”,谁都愿意被人称为“忠义之士”,而不是“乱臣贼子”。基于这个原因,司马懿年纪轻轻就打算投奔曹操,为了将来能在曹操那里获得一个比较不错的职位,司马懿事先做了许多工作,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办实事;第二是做宣传。

司马懿不怕从小事做起,积极把每一件事情都办得完美,而且在办事的过程中显得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尤其对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毫不留情,一旦遇到坚决举报,并通过各种关系予以处理,次数多了就给他带来了一个“肃贪除奸能手”的美誉。

与此同时他积极结交高层次的朋友,广结善缘,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司马懿有个哥哥叫司马朗,很早就已经在曹操的府中任主簿,也就是秘书长的工作,这个工作结识的人多,对朝廷的情况了解的也多,司马朗很愿意为弟弟大做宣传,逢人就说他弟弟司马懿是多么得能干,能文能武!既能做官,也能做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说的多了,广告效应就出来了,大家逐渐都知道了司马懿这个大名。曹操也知道了他的大名,特意下发征召令,征召司马懿入朝为官,但就在司马懿正要跨出这一步时,曹操干了两件不得人心的事情,让司马懿犹豫了。

曹操所干的第一件事情是“许田围猎”,曹操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在即将与袁绍展开大战之前,很想通过某一个办法侦察一下朝廷内部有多少人与自己是不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因为一旦开战,由于袁绍的实力远胜自己,曹操预料到前半段的战事一定对自己不利,如果能挺得过去,胜利还有希望,万一此时朝廷内有人与自己作对,那麻烦就大了。

具体的侦察方法就是,在一次陪同皇帝去许田围猎时,曹操故意借用皇帝的箭射中猎物,在外围跟随并护卫天子的众大臣与禁军将领们看见皇帝的特制金箭射中了猎物,当然以为是皇帝所射,于是山呼万岁,此时曹操竟然越过皇帝,坦然接受大家的朝贺,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当时就激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皇帝回宫之后,很多忠臣都前来安慰他,但皇帝这次也对曹操的做法非常生气,荀彧与孔融等人都劝他忍耐一时,但皇帝此时年轻气盛,想起一直以来饱受曹操压制的委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暗中联系国舅董承等人,以血书衣带诏相托付,让他去召集外地兵马进京勤王,消灭曹操,拯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皇帝没想到此事是曹操用来探测人心的一个阴谋,曹操早就安排下了人手紧密监视皇帝及周围大臣们的一举一动,董承很快就被抓了起来,搜出了衣带诏,曹操以此为理由将董承以及一大批忠于皇室,对自己不满的大臣全部杀了,为了斩草除根,甚至连董承的妹妹,皇帝的董贵妃也杀了。曹操这么做,一时间朝野大哗,舆论四起,都说曹操现在变得跟当年的董卓一样,欺君罔上,无法无天。

这时候司马懿也犹豫了,他原来之所以看好曹操,就是因为他拥护天子,代表正义的一方,司马懿相信正义永远会胜过邪恶。但如今曹操的所作所为大出他的意料,他甚至怀疑,曹操一旦失去了道德的高地,他还有什么能胜过袁绍?论地盘,论兵力,论名望,论势力,曹操都不如袁绍,那他打算用什么去和袁绍争?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己贸然去投靠曹操是不是有点太心急了?一旦曹操落败,自己岂不是跟着完蛋了?


下一节:司马懿艰难决定是否跟随曹操

返回首页>>>司马懿人物故事列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