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08-06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仁政。孔子求仕得不到重用,但在教育和文献整理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培养弟子3000余人,贤者72人。孔子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先后整理《诗》《书》,修订《礼》《乐》《春秋》。孔子的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是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执着追求终成至圣先师
姓名:孔子
生卒年:前551—前479
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不久,父亲叔梁纥病死,从此家境一落千丈,孔子与寡居的母亲开始过清苦的生活。生活上的困窘丝毫没有影响孔子学习的兴致,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孔子很小就对“周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传说,有一年秋天,乌云滚滚,秋风飒飒,落叶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此时,年少的孔子正在窗下埋头读书,由于天气渐冷,身上的衣服又过于单薄,他不时地搓着手。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别累坏了。”孔子答应了一声,顺手抄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一声不吭地出了屋门。
母亲不解地问:“孩子,外面风大,眼看就要下雨了,你怎么还要到院子里去玩呢?”孔子回头看着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这可不是玩,我是在学习祭祀神灵,行大礼呢!”母亲更加困惑:“你搞这些做什么呀?”孔子的回答更让母亲大吃一惊:“母亲,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怎么能学会做人呢?”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年代里,孔子刻苦学习“周礼”为常人所不能理解。
孔子不仅学习“周礼”,而且学以致用。他经常和隔壁的小伙伴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孔子在游戏中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地上摆列各种陶制的豆、盘等道具。午后的阳光洒在孔子稚嫩的脸庞上,更增添了几分天真,但他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行礼。阿牛开始觉得新鲜,很快就厌倦了。他一会儿左顾右盼,一会儿做鬼脸。孔子却一脸严肃地申斥他,说国君不该这么做、不该那么做。
又过了一会儿,阿牛突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指着孔子的背后笑得前仰后合。孔子见状,严厉地瞪了他一眼,煞有介事地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随便离座呢?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子这时才感到一双大手扳住自己的肩膀,回头见身后站着一个人。此人其貌不扬,而且灰头土脸的。
孔子先是一怔,继而平静下来,说:“叔叔,你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吧,不然怎么会如此穷困呢?”来人微微一笑,说:“你叫什么名字?”孔子反问:“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人只得认认真真地回答了孔子的话。一旁的阿牛趁机溜走,孔子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儿时的孔子做事就是这样一丝不苟。
孔子的功绩,一在整理古代文献,二在讲学授徒,为中国文化的承上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图描绘孔子讲学授徒的情景。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2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开始系统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他曾向苌弘学习乐谱,还向鲁国乐官师襄学习琴艺。一次,孔子十多天反复弹一支曲子。师襄就问他怎么回事。孔子说:“虽然我熟悉这支曲子,但还没领悟弹奏它的方法。”不久,师襄说:“现在你该掌握了弹这支乐曲的方法了吧。”孔子说:“但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几天,孔子还在弹那支曲子。师襄不解,说:“你还想怎样?”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几个月过去了,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师襄正要问,孔子却若有所思地说:“我领悟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眼睛向上看,气势如虹,好像是周文王吧!”师襄大惊,说:“这支曲子就叫作《文王操》啊!”
孔子在求学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进取,他既向名人学,又向平民百姓学。他曾以“三人行,必有吾师”来勉励自己,即便是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如此。他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见一个7岁的孩子,孩子问他:“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鹅的脖子长。”孩子反驳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公元前498年,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一路上屡屡碰壁,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治国主张,但他矢志不渝。晚年的孔子专注于整理典籍。他死后,弟子将他的言论编纂成《论语》一书。此后的几千年里,孔子的思想得到发扬光大,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才启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使孔子的知识之源永不枯竭。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巨大动力。
温故而知新,永不过时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