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大诗人简介南宋四大诗人的结局怎么样

梓岚2018-08-27

南宋中兴时期,诗坛群星闪烁。他们中的佼佼者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他们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人品也受世人尊敬。

尤袤(mào),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五岁就会作诗,十岁被称作神童。他在泰兴做县令时,减轻赋税,修缮城防,使泰兴免受金兵侵夺。在台州做知州时,他减免了一万多户无地贫民的税收,继续加厚和加高了前任知州修筑的城墙,使台州免于洪水之患。

他还多次上书皇帝,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对皇帝即位后的不当做法表示忧虑。他的诗平易自然,可惜的是他的大量诗稿和著作以及三万多卷藏书,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黄桥镇湴塘村)人,被称为一代诗宗。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创立“诚斋体”。他为官清正廉洁,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他为人刚正,敢于指摘时弊,直言进谏,因为他心里想的只是坚持真理,时刻做好了丢官的准备。他不畏权势,赋闲在家之时,权臣韩侂胄请他为新建的南园写一篇记,并许以高官相酬。杨万里一口回绝,说:“官可弃,记不可作。”当时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明代才子解缙赞他“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

杨万里是主战派,一生忧国忧民。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七日,他得知韩侂胄出兵北伐之事,痛哭失声,说:“韩侂胄心存侥幸,轻举妄动,此行必败,国家眼看就要遭殃了!”当晚,他彻夜难眠,第二天早上又不肯吃早饭,在书房里写下对韩侂胄祸国殃民的愤慨和自己报国无路的孤愤之后,笔落而逝。

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有四千余首,我们熟知的有《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贫寒,二十九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后来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使金。

本来,作为外交人员出使他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范成大来说,是非常凶险的。事情还要从南宋与金的“隆兴和议”说起。

宋虽然是个文化强国,但是金崛起之后,宋就变成了军事弱国。从绍兴和议开始,宋就向金称臣,割地又赔款。到了孝宗的时候,孝宗想对金反攻,收复中原,起用张俊等北伐,却在符离被金军击溃。朝臣汤思退等群起攻击张俊北伐误国,力主和议。孝宗迫于压力与金议和。但是从“隆兴和议”的内容来看,宋一直在为自己正名,终于争取到不再以臣子的身份向金称臣,而是换了一个更好听的说法——“侄叔”。不知道南宋为了得到这个称呼上的心理安慰,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从中也可看出宋孝宗对和议是不甘心的。

范成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使金。他出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求金可以归还赵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巩、洛之地,二是重议两国交换国书的礼仪。作为战败国,去求战胜国归还领土,其难度可想而知。且“隆兴和议”之后,是南宋背盟在先却北伐不成,因而范成大此去,是凶多吉少。

这年六月,范成大来到金境内,逗留了两个月。他虽然没有达成目标(因为原本就是无法达成的),但表现得慷慨从容,不卑不亢,甚至连金主也认为他的表现“可以激励两国臣子”。只有抱着必死的决心,才会有如此胆识,由此可见范成大以身许国的风骨。

淳熙八年(1181年),范成大任建康(今南京)知府,调拨军储米二十万石赈济饥民,用富余的财政收入为下户代缴秋苗和丁税,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范成大的诗清新、平易、浅显,著名的有《四时田园杂兴》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