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文二2018-09-17

虽然李善长的功劳在明朝开国文官中最大,但论名气,最大的却非刘伯温莫属。据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一位历史上可与诸葛亮并称的大智若愚的超级智者。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是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刘伯温从小聪明,十二岁就考中秀才,被乡里人称为“神童”。

刘伯温像

长大后,刘伯温跟随名士郑复初学习朱程理学,郑复初对他十分欣赏。有一次,郑复初对刘伯温的父亲说:“您的祖先福德深厚,庇护子孙,此子必定可以光耀门楣。”

此话不假,因为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通,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也有很深的造诣。如果刘伯温将所学应运于世,必能匡时济世,建立一番功业。

然而,纵观刘伯温的前半生,他的仕途颇为坎坷。

二十三岁时,刘伯温考中举人,但当时兵荒马乱、战火连连,所以在家赋闲三年。

二十六岁时,刘伯温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当时官场腐败,因与同事政见不合,刘伯温辞官而去

不久,刘伯温又被任命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但因检举御史失职,却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反受御史对他的刁难,一年后刘伯温二次辞官。

几年后,方国珍在浙江台州起兵,当地政府无能为力,任命刘伯温为浙江元帅府都事。刘伯温建议修筑庆元等城,步步为营,以遏制方国珍的气势。但朝廷不想与方国珍硬碰硬,而是想招降方国珍。

刘伯温认为此法不妥,建言道:“方国珍一伙带头叛乱,不诛杀不能以儆效尤。”方国珍惧怕刘伯温,派人带来重金贿赂刘伯温,被刘伯温拒绝了。方国珍只好派人前往京城贿赂朝中的大臣,使朝廷下令招降,又免去了刘伯温的官职,拘押在绍兴。

刘伯温心灰意冷,第三次辞官回家,在家一心著书。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下浙江东部。次年,在处州总制孙炎的再三邀请下,已五十岁的刘伯温出山,到应天府辅佐朱元璋。一到应天府,刘伯温便向朱元璋进言“时务十八策”,分析内外形势。朱元璋听后欣喜异常,对其非常赏识。

刘伯温关于天下形势的评析,特别是建议朱元璋集中兵力将陈友谅、张士诚一一击破,避免两线作战,再北上平定元朝的进言,朱元璋欣然采纳。

从此,在刘伯温的辅佐下,朱元璋完成他的宏图大业有了坚强的智囊保障。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大军进攻朱元璋,很快就攻下太平,直指应天府,朱元璋准备发兵抵抗,但陈友谅势大,群臣恐慌,有人建议投降陈友谅,有人建议撤出南京退至二线。这时,唯独刘伯温一言不发。

朱元璋见到这样的情况,就召刘伯温进帐,问他的意见。刘伯温语出惊人:“主张投降和主张撤离的人,请主公斩杀。”朱元璋问道:“那先生您有什么计策么?”刘伯温沉着应答:“陈友谅现在已经是骄兵,待其深入,再以伏兵拦击,可轻易破敌。这道理就是后发制人的胜利。消灭敌人后成就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建议。果然事态和刘伯温预料的一样,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为此,朱元璋欲重赏刘伯温,刘伯温却谢绝了。

影视形象:刘伯温

后来,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派兵直捣陈友谅的巢穴江州,再败陈友谅。陈友谅的部将江西龙兴守将胡美派遣儿子前来投效朱元璋,但是害怕朱元璋算旧账,就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自己的旧部,朱元璋犹豫不定。

刘伯温见状连忙从后面踢朱元璋的座椅暗示可行,朱元璋恍然大悟,同意了胡美的要求,于是江西诸城全部被攻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进兵安丰,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劝谏,执意率兵解救安丰,陈友谅趁机而动,率重兵围困洪都,还好洪都守将英勇无比,牢牢拖住了陈友谅大军,使其不能进攻应天府。

朱元璋后悔不该不听刘伯温的建议,率军回救洪都,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双方对峙数日。刘伯温建议:“主公,我军可以移师湖口,防止陈友谅窜逃,待风势有利,再一决胜负!”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最终陈友谅兵败身死。

就这样,按照当初刘伯温所预测的那样,朱元璋消灭陈友谅的势力之后,平定了张士诚,再北上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称帝后,封刘伯温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为御史中丞,言官之首,有监察百官的职责。为了表彰刘伯温的大功,朱元璋特下令唯刘伯温的老家青田不加赋,也算是造福一方。

刘伯温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因为他是言官之首,负责弹劾不法事宜,得罪了很多达官贵人,饱受排挤,最后急流勇退。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辞官归隐,回到老家,颐养天年。

标签: 刘伯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