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8-09-17
“三杨”中与杨士奇经历完全相反的是杨荣。杨荣又名杨子荣,出身于富裕之家,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建文元年(1399年),杨子荣高中福建省乡试第一名。次年,杨子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在大家印象中,读书好的人,一般都是个书呆子,但这种情况却不会出现在杨子荣身上。杨子荣不仅会读书,而且口才了得,更为重要的是,他思维缜密,能想人所未想,这注定了他要获得上天的青睐。
杨荣像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下落不明。眼看着皇位在即,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朱棣,骑着马就奔皇帝宝座去了。然而,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文弱官员拦住了朱棣的去路。这个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不怕死的杨子荣。不少人都为杨子荣捏了把冷汗,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朱棣眼中的怒火。
但杨子荣张口只说了一句话,便浇熄了朱棣的怒火:“殿下是先拜谒祖陵呢,还是先即位?”按照常理,正大光明地继位,应该先去拜祭祖先。如果朱棣不先去拜祭祖先,政变夺位的名声就会被坐实。想到这,朱棣惊出了一身冷汗,掉转马头,直奔祖陵而去。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不仅让杨子荣名声大噪,而且让朱棣刮目相看。朱棣即位后,便重用杨子荣,并将其更名为杨荣,召入内阁。三十一岁的杨荣也因此成为七位内阁中最年轻的一位。
内阁中不乏像解缙这样的大才子,但杨荣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朱棣的赏识。杨荣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永乐五年(1407年),杨荣受命前往甘肃、宁夏筹划军务。杨荣用心观察所到之处,查看山川形势,了解武器装备情况和军民士气,探讨城堡建筑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第一手资料。
回来后,杨荣在武英殿向朱棣汇报工作,将边防情况和局势讲得头头是道,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对策。朱棣听后,非常高兴。因为朱棣的心中一直梦想着建立一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但北方的蒙古贵族势力一直不安宁,他们还想着恢复统治。
为此,朱棣就必须掌握第一手的边防资料,为以后的北征做好准备。当时正值盛暑,朱棣听了杨荣的陈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亲自切西瓜给杨荣吃,以示犒赏,在古代这种殊荣不是谁都可以享受得到的。
杨荣对边防的研究,使得他成为谋划边防的专家。从永乐八年(1410年)起,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止,朱棣发动了五次北征,而每次的随军名单中都有杨荣的名字。在每一次的北征中,杨荣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次北征,胜利回师途中,明军粮草供应紧张,士兵们几乎断粮。杨荣建议朱棣将御用的储粮发给将士,明军才度过粮荒,胜利回朝。
第二次北征中,杨荣提出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想法得到朱棣的赞赏……
作为太子朱高炽的拥护者,正因为北征时跟随在朱棣身边,杨荣才能为朱高炽登上皇位立下汗马功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
榆木川离京师路途遥远,如果立刻发布朱棣驾崩的消息,很可能会引起哗变,影响朱高炽的继位。因为当时的武将大都支持朱高煦,北征军中的将领张辅就是朱高煦的好战友。杨荣当机立断,决定封锁朱棣的死讯,暂不发丧。
同时,杨荣快马疾驰回京,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正因为杨荣处理得当,朱高炽才胜利登上皇位。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便驾鹤西去。像朱棣临终前嘱托一样,朱高炽也嘱托杨荣好好辅佐朱瞻基。杨荣没有辜负仁宗的重托,在汉王朱高煦得知哥哥死讯、谋反叛乱后,杨荣劝朱瞻基御驾亲征。
在出其不意、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情况下,朱瞻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朱高煦的封地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
仁宣之治图
在“三杨”的辅佐下,宣宗朱瞻基励精图治,继承仁宗朱高炽的遗志,开创了一代盛世。然而,十年的“仁宣之治”止于朱瞻基的壮年早逝。接受宣宗嘱托的杨荣,未能辅佐好英宗朱祁镇,受到太监王振排挤,最后在告假回乡途中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