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老婆是谁 和珅跟英廉是什么关系?

文二2018-10-24

英廉,姓冯氏,字计六,《清史稿·英廉传》记载他为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有专家曾专门考证了这一说法的不严谨。英廉之出身,为内务府包衣身份,与汉军八旗本不相同。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原本是女真民族的一种军政组织形式,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满洲八旗,后来依据民族成分又分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是清朝八旗制度的基本结构,其中汉军八旗的成员主要是后金和清初时期的辽东汉人。而包衣汉姓则原本是女真——满洲人家奴性质的汉人。

222c4deb3408812d92cce7510399778b.jpg

这当中,由皇帝亲自统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中的包衣,因为由内务府管辖,所以被称作内务府包衣。他们虽然是奴仆身份,但是却有着一般奴仆甚至平民所没有的特殊权利。其中如英廉这样的内务府上三旗包衣,更是皇帝的家奴,往往能够得到皇帝宠信,委以重任。比如曹雪芹家族即是内务府正白旗包衣,跟皇室关系很近,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更因其母为康熙皇帝之乳母,而备受恩宠。

从这样的包衣身份中,也可以想见英廉之地位。英廉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雍正十年(1732)中举,成为举人。他从一个笔帖式做起,在乾隆初年,历任江宁布政使兼江宁织造等职务,后因父亲年迈,请求留京师。乾隆赐封他为二品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乾隆三十四年(1769),英廉出征缅甸。后任刑部尚书兼任户部侍郎、正黄旗满洲都统。乾隆三十九年(1774),被弹劾,虽然被夺职但仍留任。

乾隆四十二年(1777),英廉成为协办大学士,四十四年(1779),成为直隶总督,四十五年(1780),正式成为汉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此后累加封为太子太保。乾隆四十八年(1783),英廉去世,谥号文肃。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求学之时,英廉正在内务府大臣任上。咸安宫官学由内务府管辖,因此英廉时常去视察。就是这时候,英廉注意到了相貌堂堂、谈吐不凡的和珅。

英廉一生备受恩宠,几次受到弹劾,不但屹立不倒,反而官越做越大,是乾隆朝的宠臣。但是英廉的儿子和儿媳去世很早,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小孙女,英廉非常疼爱这个孙女,为她起名字叫霁雯,眼见着孙女日渐长大,端庄贤淑,英廉一心想为孙女选一个乘龙快婿。

而在咸安宫学习的几年中,和珅因为家庭变故而早熟的心智更加成熟起来,他变得更加深藏不露。他努力读书,对先生谦虚谨慎,对取笑他的富贵子弟也是谦和有礼,这使他得到了很多赞誉,其中便有来自乾隆朝大文豪袁枚的赞赏。

袁枚的才气,不仅在乾隆一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可以列入“著名”的行列。袁枚,字简斋,浙江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比和珅年长34岁。他在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外放,历任溧水、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袁枚在33岁时,辞官居家养母。他在南京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废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重加修整,取名为“随园”,所以袁枚被称为随园先生。

袁枚为人洒脱,重视生活情趣,诗文崇尚性灵,当时已经是诗名满天下。袁枚的一部《随园诗话》,倡导性灵,反对复古,是清诗史上重要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以诗歌评点为载体,对当时大量的文人诗作做了品评,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一部《随园诗话》又是乾隆一朝的《世说新语》。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天下闻名的大诗人,竟然有过赞颂和珅的诗作。

袁枚曾是翰林院庶吉士,对咸安宫官学是熟悉的,他有一位老友就在咸安宫做先生。一日,袁枚到京中拜访这位老友,闲聊当中自然谈起老友的工作。袁枚说:“这些八旗贵胄的子弟,早有很好的出路,给这些不求上进的学生上课,恐怕不容易吧?”

谈起这份工作,老友是满腹牢骚:“岂止不求上进,这些纨绔子弟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先生放在眼里。”袁枚宽慰朋友说:“总还是有谦谨好学,尊师上进的吧。”老友随口说道:“倒也有,比如那个叫和珅的,他幼丧怙恃,但是却十分用功,而且与他的兄弟兄友弟恭,对老师也谦恭有礼。”袁枚说:“孔夫子桃李三千,贤者不过七十二人,老兄能得一英才,也算可以了。”

5f22bd2f928cf5eba42b3ac599d18499.jpg

老友听了也高兴:“教这样一帮官少爷,怎也真算是个英才了,他不仅《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并且满蒙藏汉文字都通,真的不错。”袁枚来了兴致,“哦?那我倒要见见你这个高徒啊。”

就这样,袁枚见到了和珅不仅是英俊潇洒,而且谈吐温文尔雅。袁枚同和珅、和琳兄弟交谈之后,赠给他们一首诗:

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

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擎天兼捧日”,是说兄弟二人以后皆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以袁枚那么大的名气,能够对和珅兄弟如此看重,二人在咸安宫官学里端正有为的好名声更响了。只是袁枚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和珅日后会成为独断朝纲、贪污成性的一代巨贪。

袁枚的高度评价让和珅的名声传到了正在为自己的孙女寻找佳婿的冯英廉那里。冯英廉疼爱孙女,他看着周围都是些靠着父祖恩荫而终日不务正业的年轻人,也十分着急,这时正巧听说了袁枚赠诗给和珅兄弟的事情。

冯英廉也曾在河道上任职,与和珅的外祖父嘉谟比较熟悉,对嘉谟的这两个时常举债度日的外孙并不陌生。以前,他和嘉谟一样,觉得和珅是借钱挥霍,现在他觉得应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年轻人,毕竟以袁枚那么大的声名,竟然会给一个十几岁的官学生写诗,这事值得关注。

冯英廉来到咸安宫,咸安宫的官员见到上司,自然是不敢怠慢,将和珅的情况详细地向冯英廉做了汇报,一致说和珅谦和谨慎,对待同学老师都十分友爱,学习成绩更是这官学中一等一的水平。冯英廉见到和珅,发现他果然仪表堂堂,正是自己心目中的孙婿。

但冯英廉又怕和珅只是外表光鲜,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于是决定亲自面试和珅一番,据说他将和珅带到家中,考了和珅书画才艺和文章,和珅知道这是自己生命中又一次巨大的机遇,虽然他并不知道英廉意在让自己成为他的孙女婿,但是如果能够获得英廉的赏识,自己的未来就有了保障。

因此,和珅铆足了劲儿,将自己的才学完完全全地表现了出来,英廉这才决定将和珅列入自己孙女婿的考察人选。虽然英廉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和珅,但这之后,和珅在英廉府走动多了起来,时间越久,冯英廉对和珅就越发的喜欢起来。

经过数年学习,在15岁时,和珅中了秀才。秀才,看起来是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等的功名了,但是考取一个秀才也并非易事。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也叫郡试,包括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只有三个阶段考试皆通过者,才可以入县学、府学等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一般能考中秀才的比例为80∶1,但是对旗人来说,则为5∶1,这就大大降低了旗人科举的难度。和珅在十五岁的时候,三场童试全都通过,成为了顺天府学的秀才。

和珅17岁的时候,冯英廉看到自己中意的预备孙女婿确实出色,便向和珅挑明要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他。和珅自然是欣喜异常,但是英廉提出希望和珅先承袭他家的世袭爵位——三等轻车都尉。这个爵位是和珅唯一能够拿出来让英廉觉得有面子的东西了,和珅觉得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自己是家里的长子,这个爵位本来也该由自己来承袭的。

和珅兴冲冲地跑去办理承袭爵位的手续,没想到主管官员开口就向和珅要银子。17岁的和珅不过是一介生员,家中窘迫至极,他怎么能拿得出银子来行贿。急切之下,和珅又想起来自己的外祖父嘉谟。刘全只得又跑到江苏嘉谟府上,可是嘉谟这时候还以为外孙是在京中挥霍无度的纨绔,要不然怎么能这么短时间三番五次的借债呢,一气之下,让刘全吃了闭门羹。

0787be0cb7e58f662885a7b5418603ed.jpg

刘全无奈,只得回返京城报告和珅。和珅一想,借不到钱,就娶不到冯英廉的孙女,那自己的前程岂不是泡汤了?他冒险偷偷出京,来到外祖父家里,苦苦哀求,说明自己是为了承袭爵位而娶亲,绝没有挥霍无度等。嘉谟虽然余怒未消,但是跪在自己面前的毕竟是亲外孙,并且这次借钱关系到外孙的未来发展,嘉谟对和珅训诫再三,最后将银子借给了他。

费尽了周折,和珅终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迎娶了冯英廉的孙女冯霁雯。大婚那天,和珅家里客人人来人往,朝中的许多官员纷纷前来祝贺,并送来了丰厚的贺礼。看着满堂宾客,和珅知道这些人都是冲着冯英廉的面子来的,他更明白,因为这段婚姻,自己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穷小子了,他已经获得了冯英廉的支持,未来的仕途之路有了可靠的后盾。

而很多宾客之前还对冯英廉选择一个穷酸破落的子弟作为孙女婿而感到不解,待看到和珅之后,他们的这种想法,多少都发生了改变。和珅接人待物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谈吐举止得体庄重,又有着三品轻车都尉的爵位,即将参加乡试,一切都显示出这个少年的前途不可限量。

标签: 和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