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师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文二2019-12-16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今涿州)人,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李显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慧能的父亲名叫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流放至广东新兴地区,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生下慧能。慧能3岁时,父亲不幸亡故,母亲带着小慧能,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颖早慧,日日砍柴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24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1000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

85bd893c9855b43d8d6716743164186a.jpg

慧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一见弘忍,弘忍便问他:“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此语一出,使弘忍大为震惊,方知慧能是大根器之人,先令慧能在寺内随众作劳役,于碓房踏碓舂米。

从此,慧能将劳作与修持相结合,虽然天天干活,可是时时刻刻在静虑修禅,用功修行,所谓“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获悟于梯稗”。慧能忘身为道,不避艰苦,供养众人,尽心竭力。

慧能就这样在寺中度过了八个月。一天,弘忍想物色继承人,就把众学徒召集起来,让每人写一首偈,写得最好的就被定为继承人。当时弘忍的门徒中,学业最佳、声望最高的是神秀上座,神秀恐负众望,就作了一首偈写在墙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显然表达了神秀渐修成佛的见解。弘忍认为此偈未能见性,只到门外。慧能得知神秀所作偈后,就知其对佛法的理解并不到家,于是也作了一偈,因为不识字,就请别人代写在神秀那首偈的旁边。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表明了慧能顿悟成佛的见解。从神秀与慧能的两首偈来看,神秀的四句偈是抓住了人的身心两个要素,将它们比喻为“菩提树”“明镜台”,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里的“尘埃”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一般认为此“六尘”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由于“六识”的贪著取舍,会造成人心的染污,所以教人要“时时勤拂拭”。此偈给人留下一个精进不懈的修行者的形象。

对于此偈,弘忍尽管认为“只到门前,尚未得入”,但又告诉门人“凡夫依上偈修行,即不堕落”。正是有了神秀偈语的未见本性,才引出慧能的得法偈,也就是说慧能的得法偈是有针对性的,四句偈语完全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而发的。因为神秀仍然执著于身心色相,所以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著。由于神秀将染净、圣凡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污染看作是外在的因素,因而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但在慧能看来,凡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心生恶念即为恶,心性自然,本来清净。所以,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看出,慧能主要是从本然的心体上来批评神秀的,慧能这短短的四句偈,不仅概括了以后南宗禅对神秀禅法种种批评的精神要旨,而且也确立了慧能在禅门中的地位。

果然五祖弘忍一见此偈,便知慧能已悟彻佛法大意。只是碍于当时众门徒在旁,未作认可,于夜半三更时唤慧能至方丈室,以袈裟遮住灯光,为慧能开示说法,讲解《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弘忍又将衣法传与他,并告诉他:“为六代祖。将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弘忍恐有人知传法事后加害慧能,便连夜亲自送他渡江南下。

a419e045bb0b0ad36f99fc10b96de6b5.jpg

慧能走后,弘忍众门徒得知衣法已南下,结伙数百人追来,有一僧名惠明,于大庾岭上追及慧能,慧能把法衣置石头上,惠明不肯取衣,对慧能说非争法衣,只愿求闻佛法。慧能即于岭上为其讲说禅法,令其得悟。慧能为了躲避争夺衣钵的追杀,曾一度在岭南一带“杂居止于编人”,“混农商于劳侣”。约在弘忍逝世之后两年,即唐仪凤元年(676年),慧能觉得夺衣钵的风波渐渐平息,便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当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般经》。

慧能听到二僧在辩论关于风吹幡动的问题,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论不下,慧能来到二僧面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惊四座,也引起印宗法师的注意。印宗久闻黄梅衣法南来,今看到慧能谈吐不凡,便猜想是禀受衣法者,一问果真如此。遂请慧能拿出衣钵,众人礼拜。印宗向慧能请教弘忍禅法,慧能引《涅般经》讲了一番“佛性是不二之法”的道理。印宗法师闻之,欢喜合掌,自叹弗如,称自己的讲经“犹如瓦砾”,而慧能的说法“犹如真金”,愿拜慧能为师,遂邀佛门大德和德高望重的信众来参加慧能的剃发受戒仪式。

印宗自己亲自为慧能落发,并请智光律师为之授戒。这样,慧能总算正式出家为僧。从此,他的嫡传身份也就公之于天下。光孝寺中至今仍有瘗发塔、风幡堂等遗迹。慧能受戒后,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弘扬东山法门,收徒传法,逐渐名振岭南,前来求法学禅的人日益增多,法性寺难以容纳诸多僧众。次年春,慧能辞别印宗法师,离开法性寺,率领弟子来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僧俗相送者有3000余人。

慧能早年在赴黄梅求法途中,便路经曹溪,并与当地村民刘志略结为兄弟,受到村民的礼遇,此次重返故地,在当地官民的支持下,大建寺院,广收门徒,使曹溪法门名播天下,从此,南宗便从岭南兴起,曹溪宝林寺成为岭南禅学中心。时任韶州剌史的韦琚慕慧能之名,特邀慧能下山至韶州城里的大梵寺为众说法,僧尼道俗参加听讲者有上千人,门人法海记录整理当时的开法情况编成了《六祖施法坛经》,此为中国禅宗的主要经典。

慧能在曹溪弘化数十年,门徒众多,被人称为岭南活佛,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唐王朝的关注。王维在《六祖慧能禅师碑铭》中记载说:“九重延想,万里驰诚,思布发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征赴京城。”慧能面对王室的征诏,均托病力辞,保持了弘忍以来山林佛教的特色。

慧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前者是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慧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说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人性本净”“但能离相,性体清净”“自性常清净”“佛性常清净”。他所说的清净,是指那种除去了烦恼、痴迷染污而达至的纯真、清洁、寂静的状态。人的本性、本心本来就没有烦恼、迷妄,可以说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慧能虽然强调众生自性清净,本自具足,但这是从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上来说的。现实的人与佛还是有区别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觉,众生即佛”。众生虽然本性是佛,但由于心迷不能自悟,所以舍本逐末,遗失本来,这就是为什么众生只能是现实的众生而不是现实的佛。

要脱离苦海、解脱成佛,还必须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转悟,返本归真。既然慧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论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须自修”。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下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

a03247f2974121b2406f02a36c407b24.jpg

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慧能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一是无念为宗。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

所谓“无念”就是去除人们的执著,使心灵达到自由自在、通达无碍的解脱境界,而并非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动。二是定慧等学。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提倡一种活泼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禅法。三是顿悟成佛。就是“识心见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慧能回到新州,圆寂于国恩寺,享年74岁,其肉身由新州迁回曹溪宝林寺供养,唐宪宗追赠“大鉴禅师”谥号,塔曰“元和灵照”。宋太宗加谥“大鉴真空禅师”,诏新师塔曰“太平兴国之塔”。宋仁宗迎慧能真身入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此外,许多历史名人如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为慧能撰写过《碑铭》。

据《坛经》载,慧能门徒很多,弟子“三五千人,说不可尽”,直接受法者有“十弟子”。《景德传灯录》录其有名的法嗣四十三人,立传者十九人。实际后来最为知名的是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曹溪法海等。

他们得法后,大多各化一方,其中以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一系衍化出临济、沩仰二家。青原一系发展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即禅宗五家法流。禅宗法脉不仅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流传海外,远播欧美。

慧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直至今天,世界对禅宗的信仰和研究仍风靡一时,形成了一股“禅宗热”。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名人名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标签: 六祖慧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