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8-10-25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初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宰相。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奸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杰虽然出身名门,但他生性醇厚,从不以出身骄人,因此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不少长辈的夸赞。还在他当并州都督府法曹时,同僚郑崇质奉命出使去一个很遥远的蛮荒之地。偏偏郑崇质有一个年老而且多病的母亲,郑崇质丢下老母只身远行,心里很不是滋味。
狄仁杰见状十分同情,便求见作为主管长官的长史蔺仁基,对蔺仁基说:“郑崇质的母亲老弱如此,我们怎么能忍心他在万里之外还为老母担忧呢!”随即便自告奋勇,要求代替郑崇质出使。狄仁杰的举动使蔺仁基深受感动。此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闹矛盾,两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时形同陌路,都以看对方的笑话为乐事。
面对涉世未深却如此急公好义的狄仁杰,蔺仁基非常惭愧,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从头说了一遍,并深有感触地叹道:“与仁杰相比,我们难道能不自惭形秽吗?”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动,两人居然从此和好如初。
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为了维护公理,使刑法能够发挥它的正确效力,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皇帝祖坟昭陵的柏树。唐高宗李治十分愤怒,一定要审理此案的狄仁杰判处权、范两人死刑,但是按照法律,两人犯的这种“罪行”却只够免职的处罚。
狄仁杰便如实对李治汇报说:“权、范两人够不上死罪。”李治正在气头上,自然顾不得什么法律不法律,他恨恨地说:“权善才等竟敢砍我祖陵上的树,实在是胆大妄为,狗胆包天,我不杀他,我就是祖宗的不肖之子。”
说到这儿,李治已经面红耳赤,显然是动了真怒,但是狄仁杰视若无睹,他不紧不慢地对李治讲述了法律上的有关条文,说明判处两人死刑的不当之处。李治被他缠得心烦意乱,一气之下便要把他赶出去。
但是此时,一贯温文尔雅的狄仁杰却变得执拗起来,他神色凝重地对李治说:“犯颜直谏,自古就以为是一件难事。然而微臣以为,碰到桀、纣这样的昏君确实是难,但是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则容易得很。现在,权、范两人法不当死而陛下非杀他们不可,这样法律还有什么权威性呢?老百姓又如何根据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呢?为了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将军,后代又会怎么看待陛下呢?”
狄仁杰这番话,说得很有策略,前面的两句,其实是在暗示自己之所以敢对李治如此顶撞,是因为把李治看作了尧、舜那样的明君,这样先捧一捧李治,后面的话说得激烈一些也就没有关系了。果然,听完狄仁杰这番议论,李治的怒气消了不少,权、范两人的死刑之议也就由此作罢。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唐高宗恩宠的左司郎中王本立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将他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然缺少人才,但是并缺少王本立这类的人!陛下为什么要怜惜罪犯而置王法于不顾呢?如果陛下一定要违心赦免王本立,那么就请将臣下流放于无人边荒之境,好为将来大臣的忠贞行为作为警戒!”最终王本立被定罪,朝廷上下无不敬服狄仁杰。
武则天即位后,狄仁杰继续得到任用,出任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等职,因政绩显著,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他第一次拜相后,狄仁杰谨慎自持,严格要求自己。
武则天有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在汝南当豫州刺史时,干得很不错,但还是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这人是谁吗?”狄仁杰知道,这个时候只要自己点一点头,武则天便会把那个人的名字说出来。但这除了使自己平白多了一个仇人外不会有什么好处,于是他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如果以为微臣有什么过错,微臣请求陛下给微臣改过自新的机会;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没有错事,则微臣万幸,他人的谗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谁!”
在大臣们之间制造不和,一直是女皇帝武则天行之有效的驭下之道,想不到这一招却在狄仁杰面前失了效。武则天失望之余,却也不得不在心里赞叹狄仁杰的厚道。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之子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承认服罪。狄仁杰暗中书写冤状托人交其儿子狄光远。
狄光远持冤状上告武则天,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陷冀州,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狄仁杰为元帅征讨突厥,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措施,散粮赈贫,修建驿路,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百姓回乡生产,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为宰相。
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
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名人名言
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必欲曲赦本立(王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
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
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