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玲简介宋桂玲的故事如何评价宋桂玲?

文二2018-12-10

宋桂玲简介:宋桂玲的故事有哪些?宋桂玲的表演有什么特色?如何评价宋桂玲?本文马上为你介绍:

宋桂玲简介

宋桂玲(1933年4月15日-1999年5月17日),河南开封人,豫剧小皇后,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她8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戏,专攻刀马、花旦。

12岁便以“文武双全”之誉担任主演。她主演的豫剧《抬花轿》,《黄金蝉》,《茶瓶记》等灌制了唱片。1985年任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术指导。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她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娇、娴、美。

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主演过150多部戏,塑造了近百位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抬花轿》中的周凤莲,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生动鲜明的一个艺术形象。

《抬花轿》原名《香囊记》,在豫剧舞台上已流传多年,虽未达到家喻户晓,但无数戏迷耳熟能传。每逢欢庆时刻,《 抬花轿》中“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的唱段还都是必唱的曲目。此剧已经成为了豫剧花旦行当的看家戏。

宋桂玲简介宋桂玲的故事如何评价宋桂玲?

宋桂玲的故事

一、失败的婚姻

宋老师一生结过三次婚,她并不是那种拿婚姻的浪漫作游戏的女人,相反她对爱情和婚姻看得是那么的庄重和不可亵渎,但是前两次的婚姻让她受尽感情和肉体的折磨,最后的婚姻现在看来也不无遗憾,因为她常把艺术看得太神圣了。

第一次的婚姻,肯定是少女的最好的梦幻,当时的宋老师也一样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可是她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丈夫居然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行为,带着满腔的愤怒,宋老师带着一个女儿,留下一个男孩跟那个人分手了。

宋桂玲很羡慕象常香玉那样有文化人帮助发展自己的事业,分手后,,她多么向往找一个宽厚的肩膀替自己在艺术上扛一扛,上一个新高度,就是这个时候她认识了王长江。在当时的宋桂玲看来,王长江好象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且王长江的花言巧语也确实让宋桂玲沉醉过,她感到自己找到了忠实的依靠,并再次幻想着成功的花环是多么的绚丽多彩,不顾妈妈的对王的强烈反对,她坚决和王长江结婚了。

可是,事实告诉她,她想错了。生活是那么的复杂,烦恼是那么频繁,王长江的苍白、无情和暴戾是那么的令她失望。为了再生的两个女儿不再有继父的烦恼,也为了顾及当初跟母亲犟嘴时的面子,她心里流者血泪,一天天的煎熬着自己。经历了一次次的痛苦和失望,在已经向老年迈进的时候,宋桂玲实在忍受不了那种双重的折磨,终于走出了这个让她永远后悔的婚姻。

二、不倦的追求

濮阳-安阳-新乡,饱经了辗转之苦,宋桂玲依然没有看到成功的曙光,那儿的人民是热情的,可是那里的文化是跟郑汴洛相比是落后的,甚至是荒凉的。当时的人员调动手续非常的严格,更何况稍微有点名利思想的人都不会到那个地方,因此那里的编剧,舞美、乐队都比较紧缺,想出精品是非常困难的。“文化大革命”对她的艺术流派的形成更是起着巨大的阻止作用,但是任何时候,宋桂玲都没有停息过追求艺术的脚步。

宋桂玲的艺术水平和创新理念,在开封是出了名的,,文革后,开封市艺术学校请回了她,让她做开封戏曲学校第一副校长,可是她觉得自己不是搞行政的料,自己的心思依然在舞台上。

就在这个比较空闲的时候,她开始跟周则声合作,改编了豫剧传统戏《香囊记》,原来,这个戏以姚淑芳唱的最好,素有“门搭子点炮,姚淑芳坐轿”的说法,在此之前,河南省豫剧二团,吴碧波,唐喜成,李文彬等也排演了此剧,如果没有过人的胆量与艺术水准是不敢冒此风险的,但是,宋桂玲抱着自信,费尽巨大的心血,终于把此剧演绎的空前的富于观赏性。

宋桂玲一改原来的两个轿夫为四个轿夫,并亲自为戏中坐轿一折设计了四个轿夫的抬轿动作,并去掉了许多老戏词中的不合理,不文雅的部分,(时间问题,不便展开叙述),经过多次斟酌,宋桂玲决定把戏名由原来的〈香囊记〉改为〈抬花轿〉。

宋桂玲简介宋桂玲的故事如何评价宋桂玲?

宋桂玲结合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的特点,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又独立设计了一段快流水(这个香囊绣得真好看),至今无人敢轻易乱学,后来的演出者,往往删除这段难度较高的唱段。排演后,进京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文化部部长竖起大拇指夸赞周凤莲的人物塑造到位,外国文艺人士纷纷进后台,看看演周凤莲的演员是何许人物,能发挥到如此水平。

演出之后,著名导演谢添就想把此剧改编为电影,但是当时开封市政府竟然搅黄了此事。此事没有成功,谢添才又导演电影〈七品芝麻官〉。尽管没有拍成电影,但是“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的唱段却永久流传下来。

《抬花轿》的巨大成功让人们又回想到了宋桂玲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河南省豫剧一团这时急需一个唱工好的演员加盟,于是宋桂玲应邀来到河南省豫剧一团,并担任一团艺术指导的职务。

王长江的苍白让宋桂玲自己加快了学习的步伐,她靠查字典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起初是片段地把古典或者现代文学中的名句用的唱腔或者念白中去,再后来,随着知识的丰富,她已经能写比较的文雅的唱词了,在里面的唱词里,就有她进步的痕迹。就是这种坚韧的劲头,保证了她有能力给后人留下一本史料性的回忆录《艺海钩沉》。

宋桂玲的表演有什么特色?

宋桂玲老师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娇、娴、美。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主演过150多部戏,塑造了近百位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抬花轿》中的周凤莲,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生动鲜明的一个艺术形象。

《抬花轿》原名《香囊记》,在豫剧舞台上已流传多年,虽未达到家喻户晓,但无数戏迷耳熟能传。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宋桂玲认为《香》剧是以反映张志诚和王定云的爱情为主线,周凤莲只是个陪衬角色,因此她想把这个心直口快、爽朗天真、乐于助人的人物在舞台上树起来,成为《抬花轿》的主角。

于是先后四易其稿修改剧本,而后在白口、化妆、人物性格、做戏等方面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多侧面、全方位加重周凤莲的分量。特别是坐轿时的一段唱,为了达到声情并茂,唱腔与舞蹈巧妙结合,宋桂玲每天对着录音机从早上8点到12点,翻来覆去地唱,一字一句地听,同时配上坐轿动作,一点一滴地琢磨,一招一式地练,整整苦练了两个月,直到演出后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开了“收条”,她才如释重负。

修改后的《抬花轿》把凤莲刻画得娇媚而不轻浮,憨直而不带傻气,因此“坐轿”一折的唱腔,很快不胫而走,广为传唱。

宋桂玲老师热爱戏曲事业,热爱观众。就在她逝世的前几个月,还带病参加老年乐艺术团,经常为老干部慰问演出,有时中午拔了吊针,下午就粉墨登场,临终前在病房还向徒弟们授艺。1999年5月17日,农历己卯年四月初三日逝世。

宋桂玲简介宋桂玲的故事如何评价宋桂玲?

如何评价宋桂玲?

宋老师是个倔强的女人,非常要强,总想靠艺术征服人,从来不巴结逢迎别人,从小到老都这样。

正是这种性格,使得她学戏比别人刻苦,练功比别人勤奋,也正是这种性格,她才能很早的在艺术上出人头地。十多岁的时候,她就红遍了整个省城开封。甚至整个河南都为这样有艺术天赋的小演员震惊,当时的报纸纷纷称她为“豫剧小皇后”。

赶走日本人后,演出比以前频繁了,对棚的事情也就多了。场面只要宋桂玲一到,那场面立即改观。当时在郑州,四个剧团对垒,而且有被列入五大名旦的演员,一个戏班为了能得到那面红旗从而领取额外的报酬,从开封请来了宋桂玲,果然,人们果然象难民拾灾粮一样向这个戏台前拥来。

当时的会首由衷的赞叹到“宋桂玲,真灵!”。时隔50年,宋老师的回忆录在台湾出版的时候,陈立夫听说是民国期间“豫剧小皇后”的著作,欣然题了书名。她学戏唱戏的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争给人民,尤其是给艺人带来的痛苦她深有体会。

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让她深深的体会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顾生命危险去慰劳朝鲜战场上的解放军战士。因为爱这个新生的祖国,她决意到当时的老区濮阳等地去“提高那里的文艺水平”,无庸置疑,这是首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据当时在和平剧团琴师(王素君老师的丈夫)后来回忆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解放前后的“和平剧团”来了两个大主演,一个是李志贞,另一个是关灵凤,这两个人的水平确实也是非凡的,她们主演的绝大多数都是陈派戏,关灵凤是樊粹庭的学生,不用细说,肯定是以陈派戏主打。

李志贞也是陈素真的崇拜者,观众中曾这样一句戏言“李志贞,真不中,三天两头《义烈风》(李的水平其实是很高的,在宋老师的回忆录里有记载,甚至曾令宋老师感到有隐隐的压力)。当时的宋桂玲正是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都渐趋向独立,她看出了群众对反复演唱老剧目的不满情绪,想改革,而当时的和平剧团没有革新的氛围,她也想出去独闯一翻天地,创立属于自己风格的流派。

可是,她低估了老区的困难,低估了宣传对艺术文化的重要性。陈素真革新成功因为碰到了樊粹庭,常香玉发展成名,是因为嫁给了陈宪章,而她,却遭遇到的是让她伤痕累累的王长江。

以上关于宋桂玲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文章请查看相关标签和专题。

标签: 宋桂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