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真实里的真实梦中的梦

罗生门橘子2019-08-27

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余华个人简介_余华的作品风格_余华的杂文集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_中国历史网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在余华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一篇讲他小时候的经历,他的父亲是医生,所以他和他哥哥经常在医院里面溜达,有时候还会溜到手术室里偷看他们的父亲给病人做手术,虽然事后会被父亲责骂,但对于人的天性里的兴趣抵过一切现实中的责骂,医院的环境可以说是在余华生长期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校”。这样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余华个人简介_余华的作品风格_余华的杂文集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_中国历史网

在这篇杂文里还说到,余华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那会儿正值十年文革,社会风气极其混乱的时期,他们那有一个操场变成了一个专门的刑场,他们那时候的孩子经常去看刑场审犯人。余华还曾亲眼见过一个犯人被枪决。行刑之前,以防万一有人偷看,会有一伙人将那犯人团团围住,然后只听到一声枪声,犯人就倒下了,人群散开。

文中余华对倒地的犯人进行了描写:枪是从脑后打的,脑门上只有一个小小的眼子,但等那尸体被转了过来,发现脸上被豁了个碗口大的洞,整张脸的五官都没有了,只剩一地的血与白白的脑浆。

可想而知,这些亲眼所见的景象和当时乱成一团的社会环境对余华的文学生涯造成了多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直到他后期的作品,其中血腥暴力的因素才逐渐变少,这一点他在杂文集里也做了解释,有一日他做梦,梦里他被人杀了,竟就是他自己平时在书里所描绘的惨烈的场景,从那以后,他在作品里打算变的柔和平稳,至少为了少做点噩梦。

或许,文学写作正是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在自己的文章里写下了什么,保不准是有反噬的,文章和作者互为对手,来往过招,可以得益,亦能受损,益当然喜闻乐见,但若损则可能伤及一个优秀写作者自己的精神。

余华个人简介_余华的作品风格_余华的杂文集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_中国历史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曾评价余华是清醒的说梦者,真可谓恰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形容了,或者说,余华相当于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明明所写皆是人间的真实,但总充斥着股说不清的魔幻。

标签: 余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