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08-02
13世纪初,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政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自龙驹河率军南下,越过阴山,袭击金朝边地,揭开了长达23年的蒙金战争的序幕。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蒙古军队陆续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地方为依附蒙古的汉族军阀所控制)。金国仅余陕西、河南两地,在黄河以北只剩下河中等少数据点。
1230年,窝阔台将蒙古军队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双方在三峰山(河南禹州西北)展开会战。蒙古军队采取了疲劳金兵的战术:当金兵进攻时,蒙军不战自退;金兵刚扎营寨,蒙军就来偷袭。金兵昼夜不得休息,甚至三天吃不上饭,结果被蒙军包围在三峰山。
当时恰逢天降大雪,气候非常寒冷,蒙军在四面烤火煮肉,轮番休息。金兵却披甲僵立雪中,饥寒交迫。蒙军知道金兵急于突围,就故意让出一条路。当金兵争相逃跑之时,蒙军伏兵四起,大败金兵。
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峰山一战,金兵主力被歼灭殆尽,至此,金朝已经是摇摇欲坠,离覆灭不远了。但是,近来却有专家认为金军主力在三峰山一战并未被歼灭,而是后来被宋朝军队歼灭的,这些人以何为依据?金军主力到底是灭于宋军还是蒙古军队呢?
这些专家认为,据《金史·武仙传》记载,三峰山之战金军失败后,“余众迸走”,而败逃的金将武仙,在逃跑时以三峰山战场为圆心绕了大半个圈,“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立官府,聚粮食,修器杖,兵势稍振。”
当时,参加三峰山之战的金军共有15万人,武仙在三峰山之战后“收溃军得十万人”,这个数目占了三峰山之战中金军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剩下那三分之一的5万金军,也并没有全部被蒙古军歼灭,当中有很多金兵成功逃脱,据《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记载:“九年正月,北兵(蒙古军队)从河清径渡,分兵至洛……洛中初无军,得三峰山溃卒三四千人,与忠孝军百余守御。”也就是说金军有三四千溃卒跑到了洛阳,估计还有一些躲藏在民间。因此,三峰山之战蒙古军最多只歼灭了金军三四万人左右,其余的全逃跑了。
可见,那些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蒙古军并没有能够在三峰山之战中全歼金军,只是打了个击溃战。金军主要将领有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等也从三峰山成功逃脱,但是他们却没有像武仙那样收拢溃兵,而是逃到了钧州,缺兵少将的他们在随后的蒙古军攻陷钧州之战中阵亡。
这时的蒙古军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暂时还不能迅速消灭金朝,于是他们一方面与金国议和,另一方面则要求宋朝出兵合击金兵。应该说这时候金军的主力还是存在的,而且仍然能够击败蒙古军。据《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金忠孝军)军中阴备火枪战具,(蒲察官奴)率忠孝军四百五十人,自南门登舟,由东而北,夜杀外堤逻卒,遂至王家寺……持火枪突入,北军(指蒙古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尽焚其栅而还。”武仙率领的十万金军虽然在其后与蒙古军作战中受到了一些挫折,但实力并没有受损,直到“……金天兴二年正月,仙阅兵,选锋尚十万”。
为了挽回金朝的颓势,据《金史·完颜仲德传》记载:金将完颜仲德等人在与蒙古人议和失败且北窜无望的情况下,构思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即是企图集中力量占领宋朝四川,以待时机卷土重来。武仙以及“乘乱聚众二十万为边患”的金将武天锡、金邓州守将移剌瑗都是这一政策的拥护者,据记载“武仙时与武天锡及邓守移剌瑗相犄角,为金尽力,欲迎守绪入蜀,犯光化,锋剽甚”。金朝凭着这庞大的数十万大军,似乎复兴有望。
然而,他们的这一计划,却在宋朝名将孟珙的打击下灰飞烟灭,绍定六年(1233年)十二月,金哀宗逃至蔡州,金将武仙、武天锡、移剌瑗等聚兵邓州,进攻光化。而此时,南宋已正式决定出兵助蒙古灭金。次年五月,孟珙奉命进讨,据《宋史·孟珙传》记载,武天锡在与孟珙作战时全军覆没,“珙逼其垒,一鼓拔之,壮士张子良斩天锡首以献。是役获首五千级,俘其将士四百余人,户十二万二十有奇。”
另一金将移剌瑗因为作战失败,不得不向孟珙投降,“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镇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马军千五百,步军万四千,户三万五千三百,口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三。珙入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而武仙则“易服而遁”。孟珙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至此,三峰山之战中从蒙军阵前逃脱的十万金军溃卒加上武天锡和移剌瑗的军队在与宋军作战时损失殆尽,金军主力已经荡然无存。
1234年,蒙古军攻破蔡州西城、宋军破蔡州南门,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后自缢身亡,残余金军或战死,或自杀殉国,无一投降,完颜承麟也被乱军所杀。金朝自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以来,历经119年的历史,至此终于灭亡。宋将孟珙在绍定六年期间成功地全歼了数十万金军,而蒙古军在同一年中没有一场战役有这样的辉煌战绩。因此,歼灭金军主力的,实际是宋末名将孟珙所率领的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