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文抑武有哪些具体措施

梓岚2020-08-26

重文抑武、国家贫弱,一谈论起宋朝,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这样。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确实,自从唐朝时期的蕃镇割据引起的国家灭亡,再经过五代十国时的分裂与战乱之后,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本身又是在军士拥戴下成为皇帝的,由史、由己让赵匡胤以及后来的继承者都时刻警惕军队这把双刃剑,甚至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直接将“重文教,轻武事”定为了基本国策(《续资治通鉴长编》)。

在这一国策之下,宋王室空有“收复北方失地”的祖训,但由于武力值较低,造成整个宋朝时期并没有像秦、汉、隋、唐等朝代一样的赫赫战功。

燕云十六州等失地一直没有收回,在北方先有辽、后有金的经常性威胁、进犯边境,在西方又有西夏兴起屡次侵犯边疆,对这些国家采取守势,甚至以“结为兄弟之国”、“岁币”等形式花钱买平安。后期直接被北方大草原上后发兴起的蒙元颠覆了政权。

那宋朝的“重文抑武”,重文能重到什么程度,抑武又能抑到什么程度呢?

抑武

一是杯酒释兵权。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事情了,赵匡胤在自己即皇帝位后的第二年直接夺了高级将领的军权,不再赘述。

二是立下祖训:军人不能掌权。把各地方节度使召集到了京城,赐给了宅第后就让他们在京城居住。让朝中的文人到各个地方“知州军事”,管理起各地的民政和军事等事务。把节度使演化成一种虚衔,成为武臣的最高等级,但不再有实际权力。

三是将精锐士兵集中在中央,老弱士兵留地方。在全军中筛选在身高、力气、速度等方面有优势的士兵做为“兵样”,送到各地,以此为标准选拔出最精锐的士兵,归于中央,名为“禁兵”,是皇帝的卫军。而留下的老弱者则为“厢兵”,是地方兵,平时也没人操练他们,也就是做做劳役罢了。

就这样,朝廷通过收回高级将领的军权、召回节度使不准其再管民政和军事、把精锐军力收归中央,宋朝的统治者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且也解决了蕃镇割据的隐患。可以说宋朝的统治者为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贡献了力量。

但这种军事主官不管兵,管兵的又不知军事的模式最终带来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弱化,长期在北、西方的少数民族的铁蹄下苦苦挣扎。

重文

而对比武力方面被抑制,在对待文人、文官方面宋朝则比其他朝代要优厚的多。

一是优待士大夫,让文人永远压在武人的头上。其实这一点跟上面说的军人不能掌权是一个道理。赵匡㣧对文官宽囿、容忍或者说放纵到什么程度?

从他和宰相赵普的对话中就可看了出来:“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就是说他要用文官去治理地方,这些人就是都在贪污什么的,也比不上武将所造成的祸害的十分之一。

后来他又把“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当作祖训放在了太庙里,要求后代子孙遵守。就连宋徽宗被俘虏到金国的时候,还派人对赵构说一定要遵守这个祖训。

二是给予科举以无上荣光。相比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宋代的也是太幸福了。考生一考中进士即可当被纳入官员体系,可以当官了。而唐朝的即便是考中进士,只是在官牒上予以登记,也就是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取得了任职资格,但有资格也不意味着能够做官,还需要在吏部参加考试(科举是由礼部主导的)。

就这样也有很多人需要经过多次考试才能通过。但是就是通过了考试,也只能是在京畿之地任个小官。通不过的只好去地方做一些最低等的差事。只有在这些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扎实有效的成绩,才能转入正式的仕途。

不只这样,宋朝比起唐朝来,每次科举时的进士名额也要多的多,后来到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干脆确定只要能参加殿试的进士都不落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