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胸口“兵、勇、卒、捕、牢、驿、衙”的意思你知道吗

文二2019-05-14

兵勇卒捕牢驿衙是什么意思

首先必须明确,电视剧和历史现实是有差异的,并非都是反映事实情况。这种带胸前、背后白月光和汉字的服装叫“号衣”,是一种用于公开场合辨别基层公务人员身份的服装。

兵勇卒捕牢驿衙是什么意思_兵勇卒捕牢驿衙有什么区别

“捕”、“牢”、“驿”、“衙”这四种号衣,是民政系统中“吏员”的工作服装:

“捕”是捕快,相当于刑警;

“牢”是狱卒,相当于狱警;

“驿”是驿卒,即在官方办理、维持的公务出差、公务邮件投递体系中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近代邮政依托驿站体系兴起后,一度还出现过“邮”字号衣);

而“衙”则是府、州、县主官衙前工作的“听使”,在多数时候他们和“捕”是同一班人,因此这种服饰在现实中歧视并不多见。

以上几种号衣并不是给士兵、而是给“吏员”也就是基层公务员穿的,在其它朝代(如宋朝),上述工作中许多是由厢军这样的二线正规军担负,但清朝的体制下,他们都是“领工资、按时上下班的平民公务员”。

“兵”和“勇”字号衣的穿着者才是打仗的士兵。


兵勇卒捕牢驿衙有什么区别

在新军崛起前,清朝的正规军有三种:八旗、绿营和勇营,非正规军有两种:团和练。

其中八旗兵是不穿号衣的,他们根据自己所属的旗色,穿着相应颜色和装饰的军服以便识别。

绿营的基层士兵叫“兵丁”,他们需要穿号衣,号衣上一般会有“兵”字。

兵勇卒捕牢驿衙是什么意思_兵勇卒捕牢驿衙有什么区别

勇营始创于乾隆、嘉庆时镇压川楚白莲教时桐城傅鼐,至湘军、淮军发展到高峰,是为应对紧急需要临时招募的正规军,一般是事急则募,事毕则遣散(但部分立功的军官会转入绿营体系),他们是正规军,但不同于绿营的终身、世袭当兵体系,报酬则较高。

招募勇营称作“募勇”,而勇营基层士兵的号衣上一般会有“勇”字。重要、大规模的战役往往兵、勇并勇,有些清军将帅(如著名的向荣)部下有兵也有勇,就会出现“兵”、“勇”并存一处的情况,但实际上他们在基层分队(营、哨)是分别编组、互不搀和的。

后期洋务运动时,因八旗、绿营衰落,清廷允许部分湘淮军和左系(左宗棠)楚军勇营不裁撤,转为常备军,叫“防军”,而把从绿营中选拔出精锐、进行类似勇营的编组、训练,叫做“练军”,“防军”和“练军”一度分别穿“勇”、“兵”不同的号衣。

“团”和“练”合称团练,前者是将各乡乡农三五抽丁,趁农闲训练,是不脱产的非正规军;后者是将“团”中的精壮加以挑选后集中编组、训练,可用于本乡和邻近地区的绥靖,是半脱产的非正规军。值得一提的是,团练(尤其“团”)往往没有条件统一着装(服装自备,官府酌情贴补),因此穿“团”、“练”两种号衣的较少见。

实际上,大多数号衣并不仅仅表明“兵”、“勇”之类,而是会标注诸如部队番号、本人工作性质等,有时“月光”内会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字。

在电视剧之外并没有“卒”字号衣,以为下人肉版中国象棋么?

兵勇卒捕牢驿衙是什么意思_兵勇卒捕牢驿衙有什么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最基层的“小兵”和底层吏员才会穿号衣,一旦有个最基本的功名则可以穿看上去更体面的服装,而在战争期间许多普通士兵因为立功,也拥有名义上的军官身份(“军功顶戴”),所以有些电视剧中清军服色斑斓,穿号衣的还不如不穿号衣的多,这实际上反倒是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曾国藩《陆军得胜歌》里说“哨官不许穿长衣,兵丁不许穿软料”,即哨官(湘军建制单位为营,一营四哨,每哨八队,每队10人,一营为500人,一哨108人,哨官相当于连长。

也就是说,湘军连长以下不能穿长大的便服,没有任何功名的小兵则只能穿着号衣,其他则酌情治装。这差不多是晚清防军、练军服色的普遍情况。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兵勇卒捕牢驿衙的意思及区别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

标签: 号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