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海博网络公司怎么运营的

梓岚2018-01-20

公司是注册了,网站也开始运营了。可是,互联网还没进入杭州,它进入杭州,是“中国黄页”开办4个月之后的事了。

这期间,一家没有网络的网站是如何经营的呢?

首先,他们将中国企业的资料(图片和文字说明)翻译成英文,然后寄到美国西雅图,由美国方面的朋友将资料做成网页放进互联网。然后,美国方面的朋友将上网的主页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再寄回中国杭州。“中国黄页”再拿着这些彩色打印纸给相关企业看,告诉他们已经进入互联网。如果客户不相信,那就将主页的网址和美国朋友的电话号码通报给客户,让他们去查询。

这样复杂的程序过后,马云的“中国黄页”收费标准为2万~3万元。

这一番操作,费时、费财、费人力又费资源。从时间上看,一个周转需要半个月左右;从财务上看,国际邮件要价不菲。更主要的是,那个时候杭州没有互联网,人们也根本不认识互联网,没有人信任互联网,也就没有人想在这虚无的互联网上做什么生意了。即使是马云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来一单业务,美国方面还要分成60%,马云的公司只能分成40%。

如果这个方式放在美国,应该不算什么。美国人对于互联网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想在互联网上做个主页,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已经是习惯。因此,美国的客户足够多,分给你一部分利润也足够你生存和发展,可马云这边不行。

多少年来,中国人做的都是传统的生意,而且,他们更喜欢墨守成规。即使是做广告,也是兴起不久的一项业务。到报纸上、电视上去做个广告,不管效益如何,起码也是眼见为实,能看得实实在在,他们心里踏实!可这个什么网却有点虚无缥缈,做上一个广告,介绍一下企业状况,看到的还只是一张彩色打印机的打印件。这让很多企业领导摇头否决,坚决不干。

看起来,这东西虽好,可过于超前也让人很难接受。

马云不气馁,他决定先易后难,先找那些有交情、曾经有过来往的企业,以亲情、友情、人情拓开市场。

他先从与海博翻译社有业务来往的单位下手,做好网页拿给他们看,给钱就接着,没钱就免费。

首先上网的是杭州望湖宾馆、杭州电视机二厂,还有一个和海博有来往的律师事务所。而且很快地,这几个单位都接到了海外电话和传真。这就说明,马云和美国朋友制作的网页有了效果,“中国黄页”通过互联网将中国企业推向世界的想法已经梦想成真。可是,企业领导不买账,因为他们看不到真实的网页。对那几张彩色打印机的打印件,有一个朋友笑着说:那个东西我也会整。这真让马云气短,毕竟他无法将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主页展示给他们。可怜的杭州,那个时段还没有互联网。

那一段时间里,马云是度日如年。什么时候互联网才能来到杭州?虽然他也不知道答案,但他知道这一天终会到来,人类不可能拒绝互联网之魅力。

1995年7月,中国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

马云在第一时间里得到了这个消息,他欣喜若狂,立即找了一台当时功能相对强大的486电脑,然后在杭州拨通长途电话连接刚刚到达上海的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搜索美国朋友做成的望湖宾馆的主页。由于网速的原因,足足用了3个半小时,马云面前的显示器上才一点一点地出现了望湖宾馆的主页。

马云挺直腰板,手指电脑:你看,你看哪!

事实胜于雄辩。人们承认了也开始认识了互联网,意识到它的功效并向马云投以赞慕的目光,“中国黄页”也终于开始有了收入。

可这第一笔两万元的收入,他只能收入800元,因为按照协议60%的利润得归美国方面。但这仍让马云和他的合作者看到了曙光。他们更加卖力地宣传互联网,不仅在杭州而且到全国27个城市去宣传。

马云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必将影响人类未来的生活,但是这将像是一次耗时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如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有耐力。

在那些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里,马云被人们视为骗子,人们不理他、躲避他。但是,马云不屈不挠,疯子一样反复跟人家侃互联网,谈电子商务,说服企业老板,说服记者。

有这样一个例子,杭州一家企业马云去了5趟,可老板坚持认为马云说的电子商务是骗人的玩意。于是,马云收集了大量的电子商务的资料送给他,并且耐心地讲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互联网覆盖的是全世界,它的触角是每一个家庭,因此,在这上面做广告比其他任何媒体都更容易见效。尽管马云一向以口才为傲,尽管他口若悬河,尽管他举了很多例证,那位老板还是半信半疑。也许,换一个人,他的努力就会终结于此,只能黯然面对打道回府的无奈结局。可马云不同,他认为这样难啃的骨头绝对不能放弃,啃下来一定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于是,他要来这个企业的一些资料,几天后,马云带一台笔记本电脑来到这个企业。

面对这个老板,马云点开了电脑上的搜索引擎,不一会儿,这个企业的所有资料逐渐展现。马云告诉他,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一台电脑前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看到你们企业的资料。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还是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效果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互联网,这就是神奇的电子商务。#p#分页标题#e#

有一种说法,叫作现身说法,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马云的努力终于有了效果,那个企业老板也为“中国黄页”付了费。

马云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顽强地寻找客户的举动传播开来,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高了“中国黄页”的知名度,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互联网。

那个时候,马云几乎要天天去游说,想让更多的人将他们的资料放到网上,为“中国黄页”付费。极尽所能,鼓如簧之舌,跑千家万户,那就是“中国黄页”开张之初的马云。后来,有朋友调侃,他不以为然,笑着说道:“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口才,为什么不能在大街上宣传我的公司?”

的确,天生我材必有用。通过马云和其合伙人的共同努力,“中国黄页”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日益蓬勃发展。

从望湖宾馆、电视机二厂、钱江律师事务所,再到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中国黄页”已经从杭州走向全国。

就在“中国黄页”已经取得发展而且势头正盛的时候,马云的视野里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出现,让“中国黄页”有了新的长足发展。

有一天,张瑛告诉他,有人在“海博”的主页下面留言,上面是那个留言人的简历。这让马云大喜过望,为什么?想一想,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刚刚敲开中国的大门,国人知之甚少,有人能在网页上留言而且还是自己的一份简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他有关于互联网的技术,二是他想加盟“中国黄页”。

从西雅图归来,24个人中他才觅得何一冰这么半个知音。这就如茫茫荒漠,他牵不到任何一只手,孤独让他彷徨,让他无助。

特别是在网络技术上,马云颇感无奈,原因是他不懂,何一冰不懂,张瑛也不懂。当然,这是说在更具体的操作上。比如制作网页,他们就谁也做不了,没有办法他们才与美国方面的朋友签约,这个合约让他们辛辛苦苦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赚来的一点儿钱,还要分给大洋彼岸60%。再者,越洋操作,花费也是惊人的。因此,马云做梦都想拥有自己的技术人员,自己做网页。只有这样,他们才是一个完整的网络公司。

张瑛的汇报,让他眼前一亮,他立刻感到上帝的眷顾又一次来临。他想啥,就来了啥。马云高兴地要求张瑛立即回电,告诉他,公司欢迎他的加盟。

不久,这个人由深圳来到了杭州。一路风尘,没进公司他就来找马云。

一见面没有更多的寒暄,他双手紧握马云的手,告诉马云:“早就在互联网上看到你了。”

马云离开美国西雅图回到中国杭州,再建立“中国黄页”,又为“中国黄页”而四处奔波,接触的都是中国当代精英。那些企业家、老板都是屡经战阵,商海中运筹帷幄,生意场上滚了数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之人。可是,他们哪一个也不懂互联网,更别说通过互联网了解什么。这让马云在疯狂的营销中,感觉他的前面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即使他口干舌燥,有些人的眼睛中还是一片茫然,甚至是莫名的敌意。认识的人还能听马云说一阵,不认识的人中,有礼貌的会请他打住,脾气暴躁的直接就是一句:哪儿来的骗子?

今天,他双手一握仿佛是终于发现了知己。一个远在深圳的叫李琪的青年如此信心十足地告诉他:久仰,在网络上久仰。

真是久旱逢甘霖!

打开海博网络公司的大门,马云给李琪安排了一张办公桌。

一个星期之后,李琪告诉他,网页做成功了。打开电脑,公司的所有员工,亲眼目睹了李琪制作的已经伫立于互联网上的自己的网页。小小的公司一片欢腾,人们互相拥抱,这毕竟是一次飞跃,一次质的飞跃。

年底,公司收支基本持平,营业额100多万元。两年后,营业额700多万元。700多天,“中国黄页”的营业额翻了七倍。

杭州海博网络公司终于扬帆起航!

马云的经历和创业故事

 
标签: 马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