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怎么开“两会”

思慕2020-01-19

古代中国的“两会”很注重民主气氛,“代表们”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会上当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总是投赞成票便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皇帝的训斥和查办。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当然,古代中国的国家议事体系与现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自称天子,其实他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古代中国的“两会”制度。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朝会”。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

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相当于现今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级别的“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厅级的正五品官员。“朝参”实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有点类似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了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成了制度化。

“集议”则由“三公”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与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有点接近。

标签: 古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