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皇帝对待贪官是什么态度?

历史狂流2017-10-23

仁宗彻底抛弃了朱元璋、朱棣所开创的反贪贿的格局。他对先辈们形成的对贪贿的高压态势开了减压的口子,官员队伍原有的紧张一下子松弛下来。

一些高级官员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本人和家属子女也迅速蹇意欲动。整个官员队伍,尤其在政权高层官员心中,开始红尘万丈,言必以实惠说事,官商勾结,权钱共谋,奢靡消费之风迅速刮动。

正当官场风气按照仁宗的思路迅速恶化之时,只不到一年时间仁宗就去世了。

接下来即位的是宣宗朱瞻基。这个朱瞻基的性格比较复杂。

—方面他继承仁宗的路子,提倡以人为本,多有惠政。甚至,他经常批评监察部刘观,嫌他们上报案件过多、过滥。说对人要宽厚,能不立案的就不要立案。为此,监察部门每次上报案件都是一压再压,一减再减,一拖再拖。

就这样,每次报案,刘观还特别紧张。报案时只要见宣宗不高兴,刘观就不敢把上报材料拿出来,扭头偷偷给他的随从说,赶紧告诉刑庭的人,这事先放放,下来再说吧。这案子很可能就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宣宗对贪官污吏,即使是公卿大臣,也敢于下手。也曾经处理过不少腐败官员,比如御史沈瑞接受贿赂案,宣宗说:“御史本是朝廷耳目,今受重赂,是耳目蔽矣。”把他谪戍辽东。

工部尚书吴中私自把公家的木料、砖瓦赠送给别人盖房,也被下狱。他还责成各级官绅民等,大力推荐廉洁官员,然后给予重用,出任府、州职务。明史上许多有名的循吏清官就出在他这个阶段。

也就是在这期间,宣宗高调处理了刘观。

从仁宗开始的风行全国的公款吃喝玩乐之风,到宣宗时已经十分严重。那时候从京城到府县,各个饭店都人满为患,饭店门前官轿、 官车云集。官员们天天大吃大喝,宴会聚乐,互相请客。大家都以奢侈相尚,饭局比规格、比档次,还让小姐作陪。不仅如此,监察部门也带头参与其中。

作为监察部门之长的刘观更是有请必到,还在饭局中多次接受贿赂。行贿之人送了礼下来就到处嚷嚷,别人听说后也就向刘观行贿办私事。这还不算,刘观的儿子刘辐,利用父亲的地位和影响,公开索要贿赂,甚至包揽诉讼,大肆聚敛钱财。刘观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儿子胡作非为。

刘观的副手们以及其他官员,见头头都这样,索性也都贪污受贿放纵无所顾忌起来,高官子弟们也纷纷仿效刘观儿子的做法,胡作非为无所不用其极。导致监察部门的风气严重恶化,给全国带了个很坏的头。

宣宗发现了这个问题。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六月,一天罢朝后,宣宗便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召到文华门,私下问他们,太祖那时候,朝臣们都谨慎清廉,克己自守,可现在的官员们却贪浊成风,这是什么原因呢?

杨士奇回答道,太祖时是不错,成祖中期以前也不错,到成祖末期这种情况就开始出现了,如今更为严重。杨荣补充说道,成祖后期虽然有了贪浊之风,但也就是出了个贪官方宾(时任兵部尚书,恃宠贪恣),其他人的严重程度还没有超过方宾的,现在可就不一样喽。

宣宗问道,今天谁是最严重的?杨荣回答说,刘观。

宣宗闻之牙齿咬得咯咯响,立即问,谁可以代替刘观的职务?杨士奇、杨荣当即推荐了通政使顾佐。

宣宗于是将刘观外派去巡视河道,任用顾佐为监察部门首长。御史们见刘观被贬,不再怕他报复,便趁机纷纷上奏章弹劾刘观,并且涉及刘观之子刘辐许多贪赃枉法之事。宣宗阅后大怒,于是下令立即逮捕刘观父子!

逮捕后,宣宗拿出弹劾他们父子的奏章给他们看。刘观当即就上疏为自己辩解,不承认这些上告材料上说的事。宣宗更加恼怒,又把廷臣们先后送上的密奏全部搬出来,甩给他看。这些材料中有的枉法受贿金额达千金。刘观一看傻了眼,这才认罪。于是宣宗将他们父子下到锦衣卫狱中,决定次年再处以极刑。

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宣宗念其旧情,就将刘观的儿子刘辐发配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算是免了他的死罪。刘观后来病死在了辽东。

此事之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宣宗又命令掌政风的官员们考察奏免官吏中有贪污行为的人,该朝风气开始有些好转。宣宗感慨地说,幸亏那时罢免了刘观,要不这国家的风纪和法度不知要坏到什么程度呢。

但是到英宗之后,明朝贪贿之风又逐年抬头。到明朝中后期贪贿如潮涌而来,已经遍布明政权整个肌体的每一个细胞,直到无法收拾。

先前造物主眷顾大明初期政权,好不容易苦海挣扎登上了一叶没有贪贿的方舟,从朱高炽开始又糊糊涂涂跳回了大海,等到明末几位皇帝呛水再喊救命时,那方舟已经无影无踪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