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至今仍被四川人民崇敬

文二2018-10-26

李冰,身世、生卒年代不详。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前277~前250年),秦国派精通治水的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根治水灾。

李冰担任蜀郡太守之后,非常关心老百姓疾苦,经常走访民间,倾听民众的呼声。他和儿子二郎一起,沿岷江逆流而上,行程数百里,对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水流非常急速,到了灌县附近,岷江则逐渐开阔,这时由上游积累而下的江水声势浩大,经常冲垮堤岸,造成洪涝灾害。

7de58fbd59ae4507902824d7c36f72c7.jpg

而且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也因这里水面开阔而大量淤积,结果使河床升高,水位上涨,造成更大的水灾。他注意到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使得两边的江水在这里积聚,流路不畅。因此每年洪水季节,玉垒山的东边和西边形成鲜明对比,西边江水滔滔,冲击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因此,治理岷江水患,打通玉垒山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李冰确定了治理岷江的周密方案。按照这一方案,首先就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李冰组织了上万名民工,开凿玉垒山。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

李冰在开凿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在江心构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李冰在构筑分水堰时,开始采用往江心抛石的办法,结果抛下去的石头,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但李冰并没有灰心,他从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这一事实中受到启发。于是请来许多竹工,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在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急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

92accc23bf1dfbd496f8ad53958baded.jpg

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然后再分成许多大小河渠,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浇灌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保持水量稳定,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箱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筑,还在清明节前后设立了放水日。

久而久之,清明节放水日就成为当地人民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无论多远,到时都会自动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敲锣打鼓庆祝这一时刻。这一方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征服水患后的巨大喜悦,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李冰带领大家治水的感激之情。

8331bb9cfbd17b4e39c2546d3ae31a22.jpg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中国水利史上以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辉的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的精巧令人惊叹。

我国历史上曾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有名的就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大部分都先后报废,唯独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项奇迹。

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标签: 李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