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8-10-26
张骞(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一开始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当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
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大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汉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
公元前139年,张骞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历经艰辛。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100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就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严加管制。他们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
这样整整过了11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一直奔波了好多天,才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与汉朝建立联系。
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张骞东归后,汉武帝开始了广求开辟联络西域途径的活动。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便着重介绍了乌孙(其先居祁连、敦煌间,后西迁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到伊犁河畔后,与匈奴发生矛盾的情况,提出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共同抵抗匈奴,“断匈奴右臂”的战略。
同时,张骞也提出应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为表彰张骞的功绩,元朔六年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人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达乌孙后,正遇上乌孙内乱,张骞说乌孙王东返未成功,于是分遣副使持汉节到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属今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等国访问,扩大了政治影响,于公元前115年返回,乌孙派使者几十人携带礼品随同到长安致谢。
其后,汉朝派使者还到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进行访问和贸易,不少国家的使臣也陆续来到长安。乌孙等国还与汉室通婚,建立亲密的关系。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揭开了中国与西域各地区和国家联系的新的一页,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畅通,贸易大盛,往西域去的“使者相望于道”,其中还有不少是贫穷的人去西域经商的商队。由于张骞在西域各国的影响,此后出使西域的使官都称“博望侯”,来取信西域各国。
同时,东来的商胡贩客来中原经商、联系的也络绎不绝。自此,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趋密切,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此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络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蚕豆、胡角、胡瓜、胡桃等植物和种植技术传入中土;西域的良马、骆驼、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也都源源东来;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也相继进入中原;佛教和佛教艺术也传入中国,对中国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不断地传入西域,如铸铁、凿井(俗称坎儿井)技术传到西域,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业产品大量向西域行销。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张骞出使西域的道路逐渐发展为闪耀史册的“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名人名言
凡世间有异乎寻常的人才,然后才有异乎寻常的事业;有异乎寻常的事业,才会有异乎寻常的功勋。异乎寻常,原本是平常人见到之后以为奇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