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弃砚:包拯为什么坚持“不持一砚归”

文二2018-10-24

包拯准备离开端州赴京任职了,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都来到码头想要为包拯送行,当时可谓“端州空巷”。由此也出现了包拯“江心弃砚”的传说。

原来,虽然包拯为官清廉、自律甚高,然而端州偏远,府衙之中难免有些弄权谋私的小吏。在包拯携带回京的众多官员中就有一个姓吴的文书,这吴文书办事能力颇强,经常辅佐包拯处理一些案件。

有一次,有一大户人家的主人突然过世,家中的两兄弟为了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便将官司打到了包拯面前。本来只要将这家产一分为二、平分下去,便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判决了。然而这弟弟却在之前就私藏了好几方名砚,哥哥自然不愿意,可也不知道弟弟究竟将砚台藏在何处。吴文书便从中调和,两边出主意。最后,吴文书收了哥哥给的一笔银子和弟弟送的一方“雨过天青砚”,便把这家产案给顺利处理了。

5fd781186bfc622a86f7917e5d3922af.jpg

吴文书知道包拯的铁面无私,而这“雨过天青砚”也实在是太过名贵,便想先偷偷将砚台送回老家。可是,还没等吴文书想好怎么偷送回去,包拯赴任开封的调令便传了过来。匆忙之下,吴文书急中生智,在开船出发的前一晚,乔装打扮,以检查设施之名,来到船上的“东司”(厕所),又若无其事地下了船。

到了出发的那天,包拯在接受了端州百姓的送别之后,便乘船沿着西江东行,可是刚刚到了羚羊峡时,本是晴朗无云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大暴雨来,波涛汹涌之下,船工只好先靠岸停船,等待浪平。

突然天现异象,包拯想了想便让人设起香案,向上天祈求祷告,希望雨停。祈祷之后,包拯又将船上的人都召集起来,说道:“上天突然变脸,阻了我们的去路,必然是我们中有人做了有愧于百姓的事,上天留我等在此处解决之后才肯放行。如果你们谁有做出贪赃枉法之事的,早早认罪了吧!”话毕,一道惊雷打下,包拯却是威严而立。船上的人见了都惊为天神。

这时,包拯的家人包兴拿出了一方“端砚”。原来,这是端州百姓为表示对包拯的感激之情而在离别之时送的,可是又怕直接送给包拯,包拯必然不收,便托包兴先带上船来。包拯听后,虽为端州百姓之爱戴而感动,却仍是将砚台丢到了江中。

90cc3ee0aee0c4b1b896961d43113885.jpg

风雨顿时小了一些,可依然无法行船。包拯便命令随行的人都将行李打开,挨个检查。一翻之下,在吴文书的包裹里发现银子一千三百两之多,而他每年的俸银也只有四百多两。吴文书不等包拯询问,连忙解释是自己省吃俭用三年存下的。包拯便也没说什么,又命船工搜查全船,定要找出贪污之物。

包拯跟着船工来到“东司”,却见一根绿色的绳子隐隐在其中,便命船工将绳子拉上来。绳头上系着的便是被一方油纸层层包裹的砚台,这砚台似蓝非蓝、似绿非绿,一看可知必不是凡品。

恰在此时,天气顿时雨过天晴。

包拯便问左右的人这方砚台价值几何,随行的人也都估不出价来。吴文书见了,生怕包拯再直接将砚台丢入江中。赶忙上前说道:“这砚其实是下官在端州买了的,并不太贵,只值三百多两银子。因为怕同行的人误会,我就把它放在了船下同行。”

三百多两银子相较于这“雨过天青砚”自然是“不太贵”的,可之前吴文书的包中便被查出了一千三百多两银子,已是三年俸银的总和,这又是哪里多出的这三百多两银子购买砚台呢?

包拯指出这明显的漏洞之后,吴文书也只好如实交代了原委。包拯听了便说道:“你的罪行等到了开封再查办,现在,你把这块砚丢到江里去!”吴文书听了万分不舍,想说出这“雨过天青砚”的珍贵之处,可又怕自己的罪责更加一等,便只得垂头丧气地将砚台丢入了江中。

其实这“雨过天青砚”一案倒不真的是包拯祈祷上天而得知,而是吴文书藏砚那晚被一个船工发现,船工便在临行之前悄悄地向包拯报告了。由于吴文书乔装打扮过,船工也认不出究竟是谁藏的砚。而当时临行在即,包拯正与端州百姓一一告别,自然无法当场审理这“藏砚”案。等到船行到羚羊峡,恰逢变天,包拯便借着天时,将此案审了个水落石出。

e094f2c5ed3c17dd7a23f8cd17f85ea9.jpg

包拯扔砚一事在《宋史·包拯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此事被世人称为“不持一砚归”,流传至今。

据传,包拯丢下端砚的地方,后来突然隆出一片小洲,由于这片小洲状如端砚,当地人便将它命名为砚洲岛,并在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纪念包拯,至今犹存,这就是如今广东肇庆西江二十景之一的“砚渚清风”。而在端州的城楼门口上,也仍刻着“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拯的清廉。

标签: 包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