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要疏通惠民河

文二2018-10-24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而为了解决城内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开封府先后在此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

也是因为漕运的便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起来,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这个小镇因为濒临运河,又与京城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

4bc48fc8d3cb54e51cc4c9bb2ddfc09f.jpg

在包拯上任不久,开封府突然天降大雨,多日不止,致使城内的惠民河暴涨。由于开封府地势低洼,排水不便。城外的积水甚至涌入城内,开封府周边顿时成为汪洋一片,数千房屋被毁,百姓甚至要乘着木筏才能出行。皇城内的很多建筑也被浸泡。

由于北宋时科技水平仍然不高,防灾措施匮乏,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包拯辗转担任地方官的经历中,早也不是第一次碰着水灾了,也正是因为包拯指挥得当,开封府的受灾情况得以最大程度地降到最低。

包拯一面指挥军民抢险救灾,一面调查惠民河泛滥成灾的原因,以加治理,防止以后再次出现如此严重的灾情。

原来贯通开封城的惠民河,由于流经城郊的两岸风景十分秀丽,被京城的达官显贵们圈起来,在河边盖成一座座典雅的园林别墅。然后在河中修建堤坝,将奔流的河水围成了自家的花园小湖,以供享乐。这些显贵大多是仁宗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或权幸大臣,平时作威作福,十分猖狂。

惠民河也因此而被完全堵塞起来。开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可因为害怕得罪权贵,都敢怒而不敢言,历任开封知府都对他们有所畏惧。直到这次因为惠民河的堵塞导致洪水成灾。

包拯调查后,发现原来这场水灾并不是天灾,而竟是因为“人祸”,于是怒发冲冠。

刚正敢言的包拯自然不会怕了这些权贵,立即上朝廷请旨拆除这些建筑。朝廷下诏,要求拆除惠民河沿岸违法的建筑,以疏通河道,消除水患。权贵们自然不愿意精心建造的“后花园”就这样被拆,于是纷纷想尽办法保护“家产”,甚至有人托关系更改地契以证明所占河段是自家的私产。

64ae7fe7bfe10678fe419da41df4df23.jpg

包拯派人分别查清了那些地契的造假者,并上奏朝廷,要求对这些人进行严惩。仁宗皇帝顾忌开封府的安危,以大局为重,同意了包拯的请求。而对这些违法的官员的惩处也震惊了那些还企图顽抗的显贵们,他们纷纷拆掉了建在河上的亭台楼榭,平毁了堤坝,使惠民河又变成了一条通畅的河流。

惠民河河道一通,洪水很快便从此一泄而过。水灾得以彻底解决,开封军民对包拯一片欢呼赞扬之声。惠民河之名也是从此由蔡河改称而来。当时开封城内还四处传唱着这样的歌谣:“惠民河,又重开,从此咱们不受灾。万民齐颂包青天,气死老贼张百坏。”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坚决地维护了开封百姓的利益。而在开封府内还有一些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生活也贫苦,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城内的一条街上发生了火灾。包拯赶去救灾,指挥百姓取水救火。可这时,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要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去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平时为祸百姓,现在还来破坏救火工作,便下令将他们统统抓了起来关进了牢中。

其实,包拯毕竟权力有限,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法力无边”,凭着皇帝赐给的三口“钢铡”,“下铡刁民,上铡国戚”,可以“先斩后奏”。因为,当时宋朝法律规定,该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无权判决的,必须上报中央审批,经皇帝钦定后才能实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内都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包拯也从来没有过所谓权威无边的三口“钢铡”。而且宋朝的死刑执行方式也只有斩、绞二种,尽管后来出现过“凌迟”(即千刀万剐),但也是极个别的特例。

dadea38e2f9e8bcd0a799747ff9a7e89.jpg

所以,即使包拯担任了北宋京都的知府,在处理重大案件时也需要请示仁宗皇帝,得到诏令才行。包拯一生忠于皇帝,尽力干事,尽管有时谏言激烈,但并无异心,因而仁宗皇帝可以容忍,可以理解,并采纳他的奏议;由于他刚直,不与人结成朋党,所以不偏袒任何人任何事,因而少有卷入朋党之争,免遭攻击;因为他办事公道,因而没有把柄被人抓住,这样就可以不被别人牵制。所以,仁宗皇帝才会给予包拯更多的支持与信任。

标签: 包拯 惠民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