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11-07
时间上推到1899年,那时还是清朝末年,当时的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为患病而吃药。他随便翻看一包刚买来的中药,以检验药的成色,发现一块“龙骨”上有些奇异的刻画符号。他没有轻易放过这个发现,而是立刻去药店查探,得到更多的有字龙骨,综合这些材料他得出这些符号肯定是商代的文字。此后他就不断以高价收购这些甲骨,一些商人也投其所好。
此事逐渐为人所知,很多人便纷纷加入收购的行列,从此甲骨身价倍增。因为有巨大的利益,知道甲骨文来源的商人便长期隐瞒真正的出土地点。10年后,著名甲骨文学家罗振玉终于得知出土位置——河南安阳小屯。
甲骨出土数量不断增多,古文字学者罗振玉在1910年释出了十几位商王的名号和死后的谥号,这更加证实了小屯村就是湮没的殷墟。
公元前16世纪前后,商汤灭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商王盘庚曾5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直到商纣亡国,273年间殷一直是商代晚期的统治中心。周取代商以后,殷民迁走,殷都也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沦为一片废墟。
甲骨的发掘工作也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大体分为:早期的滥采滥挖、中期的低水平集众发掘、民国时中央研究院的科学发掘、新中国成立后科学系统发掘。
1899年,甲骨文为世人所知后,其身价陡增,当地地主、农民、古董商等为牟取暴利集众挖掘。1904年冬,小屯村地主朱坤率先集众在小屯村北地、洹河南岸的农田中建起了挖掘工地,大肆挖掘甲骨达数车。同村人霍文元、刘金声等人见有利可图,也集众挖掘,双方为了争夺甲骨还发生了群体械斗。最后,安阳知县下令禁止私掘,但禁令并未维持多久,私掘现象依然严重。
后来,民国时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成立之后,便派董作宾于1928年8月到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出土及保存情况。董作宾在小屯村一带多处调查走访,了解到近几年在小屯村仍有甲骨出土,便从村民手中收购了部分甲骨。经过这次调查,中央研究院认为小屯村的地下还有甲骨出土的可能,遂从1928年10月至1937年先后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
参加发掘的主要工作人员有李济、梁思永、董作宾、郭宝钧、石璋如等。这15次发掘中,第1至第9次以小屯村为重点,得甲骨6500余片;第10至第12次以距小屯村3千米远的洹河北岸的侯家庄为重点,挖掘了王陵墓葬,但没有甲骨出土;第13至第15次仍以小屯村为重点,得甲骨多达1.84万余片。其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为1936年春开始的第13次发掘,出土甲骨1.7万片,并有完整和较完整的龟腹甲200多个。
通过这15次科学系统的发掘,他们不但发现了很多商代晚期的遗址、墓葬,同时还获得有字甲骨24918片。后来,中央研究院从中选出近1.3万片辑成《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这10年的殷墟发掘是在考古专业工作者指导下进行的,出土的甲骨等文物也收归国有,因此这是甲骨学史上的极大收获。特别是后5次发掘,对殷墟建筑基础的遗留及墓葬的排列情况都做了详细研讨,为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部设立文物局。从1950年春到1977年,文物局对殷墟进行了十几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工作,共获得有字甲骨5000多片及商代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并使商代殷都的面貌整体呈献在世人面前,获得了甲骨学史上的空前收获。
甲骨文并不是一种处于起源阶段的简单文字,无论从文字的形体结构还是史料证据上,都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在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二三十种刻画符号,郭沫若和于省吾先生通过考证都认为其是汉字起源的简单文字。约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字,更被认为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早期文字,而且其形体与商周文字较为接近。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甲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的汉字可能已经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甲骨文已经不是最初的简单符号,它是商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发达与成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看,其句子的构成已经具备了现今汉语的表达方式的雏形。不仅甲骨文中的词句已经具备了后来汉语表意方式的基本特征,而且甲骨文中的单字也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的主要特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内的“六书”,甲骨文字也已经大体具备了这“六书”所包括的内容。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朝,人们对神的崇拜已经具有宗教意义。人们通过向神灵卜问来预测吉凶祸福,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甲骨文就记录了大量的占卜卜辞。
据研究发现,当时用于记录占卜卜辞的龟甲和牛胛骨是经过精心修饰的。在殷商时代,龟甲主要从南方进贡而来。据专家鉴定,出土于殷墟的龟甲多是取材于南方江淮、珠江流域的胶龟,其特大者则是产于我国近海的海龟。
学者们从一块已破译的甲骨上得知:商代武丁时期,一个雀地的诸侯一次向商王进贡“五百龟甲”。从其他甲骨文材料看,向殷王室进贡龟骨的人多为殷王之官或附属的方国之人。雀地的诸侯一次就送来500只龟,可见当时殷王室储存的龟甲数量是十分庞大的。
当时的社会,畜牧业已很发达,可以提供大量的卜骨。1973年在安阳小屯发掘的H99是当时存放骨头的一个窖穴,里面存放着大量未经加工过的牛胛骨。可见,卜骨也是预先收集,以备随时取用的。
从发现的甲骨看,它们都有被锯、削、刮、磨的痕迹。卜甲一般是将乌龟的甲壳分成凸起的背甲和较平的腹甲两部分。连接背甲与腹甲左右两边的甲片,就叫甲桥,其位置在乌龟的前后足之间。在锯开上下甲时,甲桥留在腹甲上。腹甲、背甲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整治。要除去鳞片、胶质等,背甲一般从中间剖开,并将中脊凸起部分锯去,在上面钻一孔。卜骨主要用牛肩胛骨,不分左右。其整治方法是将骨的顶端骨臼的圆形削磨成月牙形,以使骨臼与骨面平整。
甲骨经整治加工以后,还要经过钻凿才能用于占卜。钻凿是在甲骨的反面加工出窠槽,由呈椭圆形的凿和呈圆形的钻作用而成。钻和凿都只加工到距甲骨最薄的地方而不透过骨面。钻凿大致有三种:一是有钻无凿,二是有凿无钻,三是钻凿并用。
甲骨钻凿完毕,即已完成了占卜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当时的占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占卜的起始程序叫“灼龟”。钻凿的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在钻处进行烘烤,这叫“灼”。第二种则在紧挨凿的左边或右边施灼,称“单灼”。在甲骨反面施灼之后,它的正面就会出现裂痕,直裂的兆纹称为“兆干”,横裂的称为“兆枝”。占卜者就是根据兆枝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祸福。
在占卜结束之后,把所问之事刻写于卜兆旁边,这就是卜辞。卜辞刻在甲骨的正面和反面的均有,但前者居多,这以武丁时期甲骨文为多。有的卜辞正面刻不完,就在反面接着刻。早期甲骨文中多见这种正反两面相衔接的卜辞。
殷人契刻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篇完整的卜辞可以分为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前辞,也叫叙辞或述辞,记述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命辞,也称贞辞、问辞,即命龟之辞,是向龟陈述要卜问的事。占辞,即根据卜兆而判断吉凶。验辞,即将占卜之后应验的事补刻下来。
甲骨上的卜辞除契刻以外,还有朱砂或墨书写的卜辞,这种书写的卜辞字形特别粗大,比同一版面上的刻辞字形大得多。
继发现甲骨后,大规模的发掘工作随之而来,于是,一座标志古代文明的都市遗址——殷墟遗址被发现了。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所在地。河南安阳市西北2.5千米的小屯村是遗址的中心,洹水两岸的后岗、武官村、高楼庄、花园庄、孝民庄、侯家庄、四盘磨、大小司空村等10多个村庄都在遗址的范围内,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
殷墟遗址从1928年开始共经历了15次发掘。抗日战争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停止。1949年,殷墟的发掘继续进行,直到今天尚未间断。从遗址上看,小屯村是当时的王宫所在地。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70多处房基遗址,其中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基址,也有小型居住址,都排列有序。在房基附近还发现有700多个大小深浅不同的窖穴,这些窖穴大都用来贮藏粮食、器具、甲骨,少数则作为居穴。在小屯村也发现有墓葬,它们集中分布在宗庙基址周围,多为人祭坑。另外,在遗址的东边曾发现包括有名的妇好墓在内的属于王室贵族的中型墓。
王陵区分布在洹水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在这里共发现13座大墓和千余座小墓、陪葬坑,其中赫赫有名的商王大墓就在武官村。据推测,大墓多半是王陵,小墓和陪葬坑应该是附属于大墓的陪葬墓和人祭坑。
古代居民遗址和墓地在其他各村也有发现,但规模较之都略小,在小屯村东南的苗圃北地和小屯村西北的北辛庄分别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早的、历时最长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之地,所获实物资料也极为丰富,其中经科学发掘所得刻字甲骨将近3万片,青铜器多达几千件,以及不计其数的玉、石、骨、角、牙、蚌、陶等各类遗物。所有这些都是研究商代历史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总之,甲骨文与殷都遗址是一个难得的文物宝库。甲骨文中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破译,它们和许多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谜案。研究甲骨文字,将有利于揭开许多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