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传奇之端州案:包公与肇庆有什么故事

文二2018-10-24

嘉定元年(1040),这年包拯四十二岁,在天长县任上三年得以小试牛刀的包拯,在这年政绩考核后,升任为大理寺丞,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府。这样,便等于是一下子从今天的县长变成了市长,职权自然是扩大了很多。

可是,别看今天的广东是个相当发达的地区,在当时,地处岭南的端州,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它距离当时的首都开封有四千余里之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荒僻之地。与地处江淮之间的天长县相比,可谓天差地远。在当时的官员看来,岭南一直都是南蛮荒野,未开化之地,是被贬官员的惨淡栖身之所,大多是不愿来这个地方做官的。

d7c0c52e1601de47eb60d7376a5a3975.jpg

而包拯认为,正是在这样落后、有待开发的地方才更需要有得力的官员用心治理,这也是能够亲身为民办事的好机会。于是,包拯当即决定赴任,为端州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包青天”之名也从此地开始流传。

端州是个位于西江中游的小城,面临西江,背靠北岭,倒可以说是山清水秀、风景秀美。这里有鼎湖山飞瀑、七星岩石室等著名的景观,自隋唐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来此游览。

但在当时,蛮荒之地仍有许多土著没有真正归顺北宋朝廷的统治。在李焘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便有记载说:宝元二年三月(1039年4月)的时候,广州地界有三百余人揭竿而起,反抗北宋的统治。而包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赴任端州的。

端州当时属南蛮百越之地,一般州官新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备峒寇”,也就是准备对付从山谷中走出来不服朝廷管治而反抗的土著俚僚族群。直到北宋初年,西江一带的原“俚僚渠帅”的残余势力才在表面上归顺了北宋朝廷,但在部族内部仍然保留着世袭农奴制和巫医制。

包拯刚刚上任,便四处走访乡中父老,察看民间疾苦。包拯主政端州期间,就想方设法地使俚僚们落后的流动式山谷农业能够变为定居式农耕,融入汉人的生活。

但即使是在已经采取定居式农耕的端州城,百姓生活也很是贫苦。当时端州地区生产方式极为落后,相对于中原地区的牛耕铁种,这里仍然采取广种薄收的“天然”生产,播撒了种子就听天由命了。所以,这里的农田产量一直都是极低的。

但是在农业落后的端州,却有一种全国著名的特产,那就是“端砚”。端砚从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3f89e50c1b3f4a1cd1bb20c3d3341735.jpg

而关于“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倒是有个传说。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

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就会发出鹤鸣的声响,老砚工便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没想到这奇石竟然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之后“端砚”就逐渐成为朝廷的“贡品”,在文人中享有盛誉。

“端砚”能成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之首,就是因为其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宋代士大夫尤其以拥有“端砚”为荣,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曾向别人炫耀过自己拥有的名贵“端砚”。

然而,凡事有利皆有弊。正是因为“端砚”的名贵珍重,给当地制造砚台的工人带来了灾难。原来,到了宋朝,朝廷规定:每年砚工们都要制作一定数量的精品贡给朝廷。而一块可以上贡的精致端砚,相当耗费工时,夜以继日地琢磨,也要一个月才能制成一块,工本费不下于黄金一百两,而且质料很不易选。

但是凡是到端州做官的人,都在“贡砚”的数额之外,层层加码,加征大量的“端砚”,以此为“敲门砖”贿赂权贵,来升官发财。这可就苦坏了当地的工人们。

包拯来到端州做官,翻阅前任文卷,发现上任知州额外征收端砚太多。按朝廷进贡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块。可兴年的登记中,写的都是“三十又六方”。这三十六方可比朝廷要求的八块高出了好几倍。包拯十分惊讶,当即询问上任知州的下属官员。官员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你哪里知道,前知州为了贿赂当朝权贵,才动得大手大脚啊!”包拯诙谐地说:“对待权贵,恐只能小手小脚吧?”

包拯对于这样的现状感到十分愤慨,当即下令:必须按照朝廷的定额生产贡砚,任何官员都不准多加一块,否则给予严惩。而他作为一州之长,也以身作则,不用一块“端砚”。

fe8f4abd21c29d56e3850f51163a47b3.jpg

有一天,一位贵客亲自来到州府衙门,想要送包拯一块“端砚”,说道:“大人每天躬笔耕耘,非常需要一块好的砚台。现在我得到一块好砚,想送给大人,这也是为万民造福啊。”包拯说:“我这么多年都用的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砚台,应该呈给圣上使用,我用的话就糟蹋了。”说完,他便将这位贵客送出了府衙,坚决推辞不接受这块“端砚”。

现在肇庆市的古端州遗址上还遗存了一座高台,相传这就是包拯当年的审案台。而在此地还有个包拯平反冤狱的传说:当年有个砚工雕刻了一块砚台,精美绝伦,名叫“丹凤朝阳砚”。而当地有个恶霸想要只出十两黄金就买下这块砚台,砚工自然不愿意。

于是,这恶霸就状告砚工偷取了他家砚台。当时的知州收了贿赂,就将“丹凤朝阳砚”判给了恶霸,而将砚工收监,还判了他一年徒刑。包拯上任后,就在这审案台处公开审理了这个案子,将“丹凤朝阳砚”还给了砚工,为砚工平了反,还将恶霸判了十年的徒刑。

包拯为官清廉,处事公正。为当地的砚工们切实减轻了负担,也使包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百姓们都将那审案台称为“青天台”,而尊称包拯为“包青天”。

标签: 包拯
最新文章